抗战时期四川药品管理研究(1937—1945)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学术史回顾 | 第10-11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4 资料运用情况 | 第12-13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2 药品管理的背景 | 第14-25页 |
2.1 药品来源减少 | 第14-20页 |
2.1.1 战前四川药品来源 | 第14-16页 |
2.1.2 日军封锁,进口骤减 | 第16-17页 |
2.1.3 内迁药厂生产不足 | 第17-20页 |
2.2 药品需求增多 | 第20-25页 |
2.2.1 人口的增加 | 第20-23页 |
2.2.2 疾病的流行 | 第23-24页 |
2.2.3 管理药品生产、销售的必要 | 第24-25页 |
3 药品管理的机构 | 第25-34页 |
3.1 中央机构 | 第25-27页 |
3.1.1 卫生署 | 第25页 |
3.1.2 中央信托局 | 第25-26页 |
3.1.3 财政部 | 第26-27页 |
3.1.4 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 | 第27页 |
3.2 地方机构 | 第27-34页 |
3.2.1 四川省与各县市药品管理机构 | 第27-29页 |
3.2.2 警察部门 | 第29-32页 |
3.2.3 专门统制机构 | 第32-34页 |
4 药品生产管理 | 第34-60页 |
4.1 调查工作 | 第34-36页 |
4.2 对各公私药厂药房的管理 | 第36-49页 |
4.2.1 药厂概况 | 第36-38页 |
4.2.2 四川药厂所遇问题及其应对 | 第38-48页 |
4.2.3 麻醉药品及生物制品的生产 | 第48-49页 |
4.3 鼓励发展技术,以达药品自给 | 第49-60页 |
4.3.1 战时药品原料概况 | 第49-53页 |
4.3.2 医药技术人员问题 | 第53-54页 |
4.3.3 鼓励发展医药技术 | 第54-60页 |
5 药品购销分配管理 | 第60-79页 |
5.1 药品进口管理 | 第60-63页 |
5.2 药品购销管理 | 第63-71页 |
5.2.1 普通药品 | 第63-69页 |
5.2.2 麻醉药品 | 第69-71页 |
5.3 药品捐赠管理 | 第71-73页 |
5.3.1 关于国外捐赠药品的管理 | 第71页 |
5.3.2 国内捐赠药品的管理 | 第71-73页 |
5.4 药品的直接分配 | 第73-79页 |
5.4.1 分配的机构 | 第73页 |
5.4.2 对公务人员的分配 | 第73-74页 |
5.4.3 军属、学生的药品供给 | 第74-75页 |
5.4.4 其他人员的药品供给 | 第75-79页 |
6 结论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后记 | 第89-90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