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西南方言论文

四川南充地区汉语方言音系调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南充地区方言研究情况概述第10-12页
        1.1.1 南充地区方言的研究情况第10-11页
        1.1.2 南充地区相关研究论著第11-12页
    1.2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材料及研究方法第12-17页
        1.2.1 本文研究的方言点区域第12-14页
        1.2.2 各方言点地理位置及现行行政区域第14-15页
        1.2.3 本文调查研究的技术资料和课题支持第15页
        1.2.4 本文方言语音数据材料来源第15-16页
        1.2.5 本文所使用符号说明第16-17页
2 南充地区各县市方言音系第17-71页
    2.1 蓬安河舒镇音系第17-24页
        2.1.1 蓬安河舒镇声母系统第17-18页
        2.1.2 蓬安河舒镇韵母系统第18-20页
        2.1.3 蓬安河舒镇声调系统第20-21页
        2.1.4 蓬安河舒镇声韵配合表第21-24页
    2.2 营山济川乡音系第24-30页
        2.2.1 营山济川乡声母系统第24-25页
        2.2.2 营山济川乡韵母系统第25-26页
        2.2.3 营山济川乡声调系统第26-28页
        2.2.4 营山济川乡声韵配合表第28-30页
    2.3 仪陇双盘乡音系第30-38页
        2.3.1 仪陇双盘乡声母系统第30-32页
        2.3.2 仪陇双盘乡韵母系统第32-33页
        2.3.3 仪陇双盘乡声调系统第33-35页
        2.3.4 仪陇双盘乡声韵配合表第35-38页
    2.4 西充青狮镇音系第38-45页
        2.4.1 西充青狮镇声母系统第38-39页
        2.4.2 西充青狮镇韵母系统第39-41页
        2.4.3 西充青狮镇声调系统第41-42页
        2.4.4 西充青狮镇声韵配合表第42-45页
    2.5 南充金台镇音系第45-52页
        2.5.1 南充金台镇声母系统第45-46页
        2.5.2 南充金台镇韵母系统第46-48页
        2.5.3 南充金台镇声调系统第48-50页
        2.5.4 南充金台镇声韵配合表第50-52页
    2.6 南充礼乐乡音系第52-59页
        2.6.1 南充礼乐乡声母系统第52-53页
        2.6.2 南充礼乐乡韵母系统第53-55页
        2.6.3 南充礼乐乡声调系统第55-57页
        2.6.4 南充礼乐乡声韵配合表第57-59页
    2.7 南充桃园乡音系第59-67页
        2.7.1 南充桃园乡声母系统第59-61页
        2.7.2 南充桃园乡韵母系统第61-62页
        2.7.3 南充桃园乡声调系统第62-64页
        2.7.4 南充桃园乡声韵配合表第64-67页
    2.8 南充地区语音特征与《四川方言调查报告》对比第67-71页
        2.8.1 声母对比第67-69页
        2.8.2 韵母对比第69页
        2.8.3 声调对比第69-71页
3 南充地区、成都、崇州等县市方言音系结构特征比较第71-129页
    3.1 声母结构特征第72-90页
        3.1.1 帮系第72-74页
        3.1.2 古微母字今读音情况及分布第74-75页
        3.1.3 古泥来母今读音的分混第75-76页
        3.1.4 古非晓组今音分混情况及分布第76-78页
        3.1.5 平翘舌分混第78-84页
        3.1.6 古船禅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分混第84-85页
        3.1.7 古见系开口二等字今读音情况第85-86页
        3.1.8 古影疑云以母今读音情况第86-89页
        3.1.9 古日母今音第89-90页
    3.2 韵母结构特征第90-125页
        3.2.1 阴声韵第90-105页
        3.2.2 阳声韵第105-111页
        3.2.3 入声韵第111-125页
    3.3 声调结构特征第125-129页
        3.3.1 调位系统第125-127页
        3.3.2 调值系统第127-129页
4 移民与南充地区方言第129-138页
    4.1 四川地区移民总体情况第129-132页
    4.2 移民与南充方言第132-138页
        4.2.1 南充礼乐乡、桃园乡山摄与宕江摄舌根鼻韵尾第133-135页
        4.2.2 南充地区流摄开口一等见系字第135页
        4.2.3 西充青狮镇蟹止摄开口三四等舌尖化现象第135-138页
5 结语第138-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5页
附录第145-169页
后记第169-170页
在校期间的科究成果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塔塔凯维奇的六大美学观念研究
下一篇:唐五代代词研究--以《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