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53页 |
1.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3页 |
1.2 一维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14-19页 |
1.3.1 水热或溶剂热合成法 | 第15-16页 |
1.3.2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6-17页 |
1.3.3 模板法 | 第17-19页 |
1.3.3.1 硬模板法 | 第17-18页 |
1.3.3.2 软模板法 | 第18-19页 |
1.4 一维纳米材料的组成 | 第19-26页 |
1.4.1 硅基一维材料 | 第20-21页 |
1.4.2 金属基一维材料 | 第21-23页 |
1.4.3 金属氧族基一维材料 | 第23-24页 |
1.4.4 有机聚合物基一维材料 | 第24-26页 |
1.4.5 碳基一维材料 | 第26页 |
1.5 半导体材料 | 第26-39页 |
1.5.1 几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 第28-30页 |
1.5.1.1 二氧化钛 | 第28-29页 |
1.5.1.2 硅 | 第29页 |
1.5.1.3 氧化锌 | 第29-30页 |
1.5.2 一维半导体材料的应用 | 第30-39页 |
1.5.2.1 传感器 | 第30-32页 |
1.5.2.2 纳米元件 | 第32-34页 |
1.5.2.3 催化领域 | 第34-35页 |
1.5.2.4 生物医学 | 第35-36页 |
1.5.2.5 锂离子电池 | 第36-39页 |
1.6 多孔材料 | 第39-42页 |
1.6.1 微孔材料 | 第40-41页 |
1.6.2 介孔材料 | 第41-42页 |
1.6.3 大孔材料 | 第42页 |
1.7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第二章 高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金属硫化物 | 第53-71页 |
2.1 引言 | 第53-5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55页 |
2.2.2 化学气相沉积系统 | 第55-56页 |
2.2.3 纳米硫化铅的制备 | 第56页 |
2.2.4 纳米硫化铜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5 样品的表征 | 第5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2.3.1 硫化铅纳米晶体的合成 | 第57-59页 |
2.3.2 硫化铜纳米晶体的合成 | 第59-66页 |
2.3.2.1 零维硫化铜纳米晶体的合成 | 第59-62页 |
2.3.2.2 一维硫化铜纳米晶体的合成 | 第62-64页 |
2.3.2.3 纳米花簇硫化铜的合成 | 第64-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第三章 多级孔结构的二氧化硅薄膜应用于药物缓释 | 第71-83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6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72页 |
3.2.2 聚苯乙烯薄膜的制备 | 第72-73页 |
3.2.3 大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 | 第73页 |
3.2.4 介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 | 第73-74页 |
3.2.5 多级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 | 第74页 |
3.2.6 罗丹明的负载和缓释 | 第74-75页 |
3.2.7 E. coli的培养和抑菌实验 | 第75-76页 |
3.2.8 样品的表征 | 第7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0页 |
3.3.1 薄膜性能表征 | 第76-77页 |
3.3.2 薄膜应用于罗丹明的负载和缓释 | 第77-79页 |
3.3.3 薄膜应用于药物的负载和缓释 | 第79-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四章 介孔碳/氧化钼纳米线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83-97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7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84页 |
4.2.2 氧化钼纳米线的合成 | 第84-85页 |
4.2.3 介孔碳包覆制备复合材料 | 第85-86页 |
4.2.4 样品的表征 | 第86页 |
4.2.5 电化学测试 | 第86-8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2页 |
4.3.1 氧化钼纳米带及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87-89页 |
4.3.2 介孔碳包覆氧化钼纳米带的表征 | 第89-90页 |
4.3.3 介孔碳包覆氧化钼纳米带的性能分析 | 第90-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第五章 水热法制备掺锡二氧化钛应用于太阳能光解水 | 第97-113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8-100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98-99页 |
5.2.2 掺锡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99页 |
5.2.3 高温条件下氢气后处理 | 第99页 |
5.2.4 光解水实验测试 | 第99-100页 |
5.2.5 样品的表征 | 第10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9页 |
5.3.1 二氧化钛合成的形貌调控 | 第100-102页 |
5.3.2 掺锡二氧化钛比例的摸索 | 第102-105页 |
5.3.3 氢气后处理对光电流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4 光解水性能分析 | 第106-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第六章 微流控通道内制备大面积内皮血管网络 | 第113-133页 |
6.1 引言 | 第113-11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6-118页 |
6.2.1 实验药品 | 第116页 |
6.2.2 微流控装置的制备和预处理 | 第116-117页 |
6.2.3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培养瓶中的培养和传代 | 第117页 |
6.2.4 内皮细胞在微流控装置中的灌注和培养 | 第117页 |
6.2.5 细胞染色和表征 | 第117-118页 |
6.2.6 样品的表征 | 第11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9页 |
6.3.1 通道设计与分析 | 第118-119页 |
6.3.2 细胞灌注方法 | 第119-121页 |
6.3.3 细胞在通道内的生长和增殖 | 第121-122页 |
6.3.4 血管网络的表征和三维重建 | 第122-126页 |
6.3.5 血管网络的功能性研究 | 第126-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33-13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7.2 展望 | 第134-135页 |
附录Ⅰ 名词缩写说明 | 第135-137页 |
附录Ⅱ | 第137-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