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文化背景 | 第9页 |
1.1.2 经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发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发展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实证研究法 | 第12页 |
1.4.3 个案研究法 | 第12页 |
1.4.4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相关概念和设计理论综述 | 第14-1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街区 | 第14页 |
2.1.2 历史街区 | 第14-15页 |
2.1.3 可持续发展 | 第15页 |
2.1.4 规划设计 | 第15页 |
2.2 设计理论 | 第15-18页 |
2.2.1 城市规划学 | 第15-16页 |
2.2.2 风景园林学 | 第16页 |
2.2.3 建筑设计学 | 第16-17页 |
2.2.4 生态设计学 | 第17页 |
2.2.5 景观生态学 | 第17-18页 |
3 案例分析研究 | 第18-22页 |
3.1 深圳观澜老墟 | 第18-19页 |
3.1.1 概况 | 第18页 |
3.1.2 规划设计 | 第18页 |
3.1.3 经验总结 | 第18-19页 |
3.2 韩国·首尔清溪川 | 第19-20页 |
3.2.1 概况 | 第19页 |
3.2.2 清溪川规划设计 | 第19-20页 |
3.2.3 经验总结 | 第20页 |
3.3 重庆瓷器口 | 第20-21页 |
3.3.1 概况 | 第20页 |
3.3.2 规划设计 | 第20-21页 |
3.3.3 经验总结 | 第2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4 金刚碑历史街区概述 | 第22-31页 |
4.1 金刚碑历史街区的地理位置 | 第22页 |
4.2 金刚碑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22-24页 |
4.3 金刚碑历史街区的人文特征 | 第24页 |
4.4 金刚碑历史街区的综合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4.4.1 建筑分析 | 第25-26页 |
4.4.2 交通分析 | 第26页 |
4.4.3 生态环境分析 | 第26页 |
4.5 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第26-28页 |
4.5.1 独特的地缘、地貌 | 第27页 |
4.5.2 生态资源禀赋,文化资源丰富 | 第27页 |
4.5.3 开发强度控制相对较小,文化保护相对较好 | 第27-28页 |
4.5.4 政府政策的支持 | 第28页 |
4.6 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 第28-29页 |
4.6.1 休闲与文化的互生共荣 | 第28-29页 |
4.6.2 休闲与旅游的友好联谊 | 第29页 |
4.6.3 休闲与养生的交相融汇 | 第29页 |
4.7 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 第29-31页 |
4.7.1 居民迁移严重,建筑保护不当 | 第29页 |
4.7.2 金刚河景观基础系统性不强,品质有待提升 | 第29页 |
4.7.3 利益共同体积极性的调动不足 | 第29-31页 |
5 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方案 | 第31-42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31页 |
5.2 规划范围 | 第31-32页 |
5.3 目标和定位 | 第32页 |
5.4 规划总平面 | 第32-35页 |
5.4.1 街巷·金刚文化故里 | 第33-34页 |
5.4.2 金刚河·都市休闲河谷 | 第34-35页 |
5.5 区域规划 | 第35-38页 |
5.6 巴渝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 第38-39页 |
5.7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9-40页 |
5.8 绿化及旅游路线规划 | 第40-41页 |
5.9 金刚碑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效果 | 第41-42页 |
6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