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5-2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 第15-23页 |
1.2.1 葱蒜属植物在设施栽培中缓解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2 化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3 酚酸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4 查尔酮异构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分蘖洋葱/番茄伴生化感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5-32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试验材料和仪器药品 | 第25-26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2.2 化学试剂 | 第25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4 实验设计 | 第2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分蘖洋葱总RNA的提取 | 第26页 |
2.3.2 c DNA第一链合成 | 第26-27页 |
2.3.3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27页 |
2.3.4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7页 |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2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2.4.1 RNA提取及纯化 | 第28页 |
2.4.2 分蘖洋葱相关基因的相对定量分析 | 第28-29页 |
2.4.3 分蘖洋葱不同部位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29-30页 |
2.5 讨论 | 第30-32页 |
3 分蘖洋葱化感相关Chi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32-6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试验材料和仪器药品 | 第32-33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3.2.2 化学试剂 | 第32-33页 |
3.2.3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2.4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3-43页 |
3.3.1 分蘖洋葱总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3.3.2 Chi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34-36页 |
3.3.3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3.3.4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37-38页 |
3.3.5 分蘖洋葱Chi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38-4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3-63页 |
3.4.1 分蘖洋葱Chi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3-46页 |
3.4.2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6页 |
3.4.3 Chi基因拟南芥的相关功能验证 | 第46-63页 |
3.5 讨论 | 第63-66页 |
3.5.1 Chi基因的鉴定 | 第63页 |
3.5.2 转Chi基因对拟南芥的影响 | 第63页 |
3.5.3 拟南芥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 第63-64页 |
3.5.4 拟南芥根系分泌物对番茄的化感效应及抑菌效应 | 第64-66页 |
4 分蘖洋葱化感相关Pal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66-91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试验材料和仪器药品 | 第66-68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66-67页 |
4.2.2 化学试剂 | 第67页 |
4.2.3 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8-70页 |
4.3.1 Pal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68-69页 |
4.3.2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9页 |
4.3.3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69页 |
4.3.4 分蘖洋葱Pal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69-7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70-88页 |
4.4.1 分蘖洋葱Pal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70-73页 |
4.4.2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页 |
4.4.3 Pal基因相关功能验证 | 第73-88页 |
4.5 讨论 | 第88-91页 |
4.5.1 Pal基因的鉴定 | 第88页 |
4.5.2 转Pal基因对拟南芥表型的影响 | 第88-89页 |
4.5.3 拟南芥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 第89页 |
4.5.4 拟南芥根系分泌物对番茄的化感效应及抑菌效应 | 第89-91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91-9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1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1-92页 |
5.3 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