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9-10页 |
1.3 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2 经济增长理论及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2.1 经济增长概述 | 第12-13页 |
2.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 第12-13页 |
2.1.3 经济增长方式与类型 | 第13页 |
2.2 主要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 第13-18页 |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13-15页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15页 |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15-16页 |
2.2.4 经济增长阶段论 | 第16-17页 |
2.2.5 制度内生化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17-18页 |
2.3 国内外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3.1 国内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3.2 国外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2.4 小结 | 第20-22页 |
3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2-33页 |
3.1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相关因素概况 | 第22-27页 |
3.1.1 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概况 | 第22-23页 |
3.1.2 三次产业的增长概况 | 第23-24页 |
3.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就业人员、R&D投入增长概况 | 第24-25页 |
3.1.4 金融机构贷款、进出口总额、非公有制经济增长概况 | 第25-27页 |
3.2 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因素的假定 | 第27-28页 |
3.3 经济增长与各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28-31页 |
3.3.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简介 | 第28-29页 |
3.3.2 各因素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9-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4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各影响因素动力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33-51页 |
4.1 全要素生产率视阈下各因素动力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33-37页 |
4.1.1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C-D模型的构建 | 第33-34页 |
4.1.2 各经济增长因素动力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34-37页 |
4.2 产业结构视阈下第三产业动力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37-44页 |
4.2.1 第三产业的行业构成及其贡献解析 | 第38-40页 |
4.2.2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分析 | 第40-44页 |
4.3 制度变迁视阈下制度因素动力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44-50页 |
4.3.1 基于制度因素的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 | 第44-45页 |
4.3.2 制度因素动力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45-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5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趋势研判及动力转换对策研究 | 第51-60页 |
5.1 经济增长趋势研判 | 第51页 |
5.2 基于要素投入视阈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对策 | 第51-54页 |
5.2.1 注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 | 第51-53页 |
5.2.2 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第53页 |
5.2.3 构建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 第53-54页 |
5.3 基于产业结构视阈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对策 | 第54-56页 |
5.3.1 加快实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导向的产业政策 | 第55页 |
5.3.2 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 第55-56页 |
5.4 基于制度变迁视阈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对策 | 第56-59页 |
5.4.1 健全并规范融资体系提高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度 | 第57页 |
5.4.2 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利用省内外市场高效配置资源 | 第57-58页 |
5.4.3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 第58-59页 |
5.5 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