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粉尘浓度检测现状 | 第13-19页 |
1.2.1 称重法 | 第13页 |
1.2.2 光散射法 | 第13-15页 |
1.2.3 β射线法 | 第15-16页 |
1.2.4 振荡天平法 | 第16-17页 |
1.2.5 电荷感应法 | 第17-18页 |
1.2.6 粉尘浓度测量方法对比 | 第18-19页 |
1.3 金属粉尘检测现状 | 第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金属粉尘的特性与电荷感应基本原理 | 第21-33页 |
2.1 金属粉尘的特性 | 第21-26页 |
2.1.1 粉尘的荷电特性 | 第21页 |
2.1.2 固体粉尘的带电机理 | 第21-23页 |
2.1.3 金属粉尘的特性 | 第23-24页 |
2.1.4 金属粉尘的带电机理 | 第24-25页 |
2.1.5 抛光打磨作业场所金属粉尘的起电机理及其带电量分析 | 第25-26页 |
2.2 电荷感应法检测原理 | 第26-32页 |
2.2.1 检测基本原理 | 第26-28页 |
2.2.2 检测技术分类 | 第28-29页 |
2.2.3 电极的分类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螺旋环状探测电极研究 | 第33-44页 |
3.1 螺旋环状探测电极模型建立 | 第34-37页 |
3.2 螺旋环状探测电极空间灵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3.2.1 R(电极的缠绕直径)对螺旋电极空间灵敏度的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3.2.2 N(匝数)对螺旋电极空间灵敏度的影响分析 | 第39-41页 |
3.2.3 d对螺旋电极空间灵敏度的影响分析 | 第41-42页 |
3.2.4 螺旋环状与棒状环状电极间的对比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浮游金属粉尘浓度传感器设计 | 第44-51页 |
4.0 传感器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4.1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4.2 二级放大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4.3 滤波电路设计 | 第47页 |
4.4 A/D采样电路设计 | 第47-48页 |
4.5 电源电路设计 | 第48页 |
4.6 硬件电路抗干扰设计 | 第48-49页 |
4.7 软件程序流程设计 | 第49-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影响因素分析及实验验证 | 第51-66页 |
5.1 粉尘浓度测量实验方案设计 | 第51-57页 |
5.1.1 实验装置与条件 | 第51-52页 |
5.1.2 软件平台 | 第52-53页 |
5.1.3 实验步骤 | 第53-54页 |
5.1.4 实验数据 | 第54-57页 |
5.2 实验数据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3页 |
5.2.1 环境湿度的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5.2.2 环境温度的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5.2.3 环境风速的影响分析 | 第60-61页 |
5.2.4 粉尘粒度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5.2.5 影响因素的解决方法 | 第62-63页 |
5.3 金属粉尘带电机理测试实验方案设计 | 第63-65页 |
5.3.1 实验装置与条件 | 第63页 |
5.3.2 金属粉尘与非金属的带电实验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