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玉米炭疽病菌CFEM效应子的系统鉴定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5-6页
英文摘要第6页
英文缩略表第10-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0页
    摘要第11页
    前言第11页
    1.1 玉米炭疽病与禾谷炭疽菌第11-12页
    1.2 病原真菌与寄主的互作第12-16页
        1.2.1 基础免疫防卫反应‐ PTI第13-14页
        1.2.2 病菌效应子触发的寄主免疫防卫反应‐ETI第14-16页
    1.3 效应子第16-18页
    1.4 CFEM效应子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6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鉴定禾谷炭疽菌CFEM效应子组成第20-24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实验材料第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1页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0-21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1-22页
        2.4.1 禾谷炭疽菌CFEM蛋白信号肽分析第22页
        2.4.2 禾谷炭疽菌CFEM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第22页
    2.5 讨论第22-24页
第三章 禾谷炭疽菌CFEM效应子在植物异源表达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24-48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实验材料第24-25页
        3.2.1 植物材料、菌株和载体第24页
        3.2.2 主要试剂、酶、试剂盒、引物合成及测序第24页
        3.2.3 抗生素第24-25页
        3.2.4 培养基第25页
        3.2.5 溶液试剂第25页
    3.3 实验方法第25-31页
        3.3.1 禾谷炭疽菌M2 cDNA的获得第25-27页
        3.3.2 引物设计第27-28页
        3.3.3 T载体的构建第28-30页
        3.3.4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0页
        3.3.5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实验第30-31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1-47页
        3.4.1 禾谷炭疽菌CFEM效应子的表达模式分析第31-32页
        3.4.2 载体构建第32-34页
        3.4.3 效应子全长序列在植物异源表达的亚细胞定位第34-41页
        3.4.4 去信号肽效应子在植物异源表达的亚细胞定位第41-47页
    3.5 讨论第47-48页
第四章 禾谷炭疽菌CFEM效应子诱导或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分析第48-66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实验材料第48页
        4.2.1 植物材料、菌种及载体第48页
    4.3 实验方法第48-49页
        4.3.1 烟草注射接菌第48-49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9-65页
        4.4.1 候选CFEM效应子全长序列诱导或抑制HR分析第49-56页
        4.4.2 候选CFEM效应子去信号肽序列诱导或抑制HR分析第56-65页
    4.5 讨论第65-66页
第五章 禾谷炭疽菌CFEM效应子致病性分析第66-78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实验材料第66-68页
        5.2.1 植物材料、菌株和载体第66页
        5.2.2 主要试剂、酶、试剂盒、引物合成及测序第66页
        5.2.3 抗生素第66-67页
        5.2.4 培养基第67页
        5.2.5 溶液试剂第67-68页
    5.3 实验方法第68-71页
        5.3.1 禾谷炭疽菌M2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8页
        5.3.2 引物设计第68-69页
        5.3.3 T载体的构建第69页
        5.3.4 pCX62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69-70页
        5.3.5 禾谷炭疽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第70-71页
        5.3.6 禾谷炭疽菌突变体表型鉴定第71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71-77页
        5.4.1 pCX62基因敲除载体构建第71-72页
        5.4.2 敲除菌株的鉴定第72-74页
        5.4.3 敲除菌株菌落形态分析第74-75页
        5.4.4 敲除菌株致病表型分析第75-77页
    5.5 讨论第77-78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附录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作者简历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及不确定性因素的主动配电系统短期供电能力评估
下一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科实验班学生学习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