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主要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5页 |
1.1 电化学发光分析 | 第11-13页 |
1.1.1 电化学发光概述 | 第11-12页 |
1.1.2 电化学发光的主要体系和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2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22页 |
1.2.1 石墨烯 | 第13-16页 |
1.2.2 纳米金 | 第16-18页 |
1.2.3 量子点 | 第18-19页 |
1.2.4 碳纳米管 | 第19-20页 |
1.2.5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 第20-22页 |
1.3 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及其类型 | 第22-26页 |
1.3.1 生物传感器 | 第22页 |
1.3.2 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 | 第22页 |
1.3.3 标记型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 | 第22-24页 |
1.3.4 免标记型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 | 第24-26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2章 基于免疫球蛋白G和Protein A特异性结合作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CL生物传感器 | 第35-49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2.2.2 细菌的培养、计数和前处理 | 第37页 |
2.2.3 羧基化石墨烯-猪IgG复合物的制备 | 第37页 |
2.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 第37页 |
2.2.5 ECL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37页 |
2.2.6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ECL检测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2.3.1 猪Ig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合行为 | 第38页 |
2.3.2 ECL检测原理 | 第38-39页 |
2.3.3 ECL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39-40页 |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0-41页 |
2.3.5 ECL分析参数 | 第41-42页 |
2.3.6 特异性考察 | 第42-43页 |
2.3.7 实际样品检测 | 第43-44页 |
2.4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第3章 基于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特异性识别作用的铜绿假单胞菌ECL生物传感传感器 | 第49-61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3.2.2 PA1的培养、计数和前处理 | 第50页 |
3.2.3 羧基化石墨烯-PaP1复合物的制备 | 第50-51页 |
3.2.4 ECL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51页 |
3.2.5 PA1的ECL检测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3.3.1 ECL检测原理 | 第51-52页 |
3.3.2 ECL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52-53页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3页 |
3.3.4 ECL分析参数 | 第53-55页 |
3.3.5 特异性考察 | 第55-56页 |
3.3.6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6页 |
3.4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