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综述 | 第11-13页 |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综述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文章框架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第19页 |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区域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三、创新理论 | 第22页 |
四、系统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 第24-39页 |
第一节 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一、规模不断壮大 | 第24-25页 |
二、发展行业较为集中 | 第25-26页 |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 第28-39页 |
一、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 第28-33页 |
二、企业技术创新获取现状 | 第33-34页 |
三、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现状 | 第34-39页 |
第四章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9-45页 |
第一节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9-40页 |
一、目的性原则 | 第39页 |
二、科学性原则 | 第39页 |
三、实用性原则 | 第39-40页 |
四、可比性原则 | 第40页 |
第二节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0-42页 |
一、因子分析的思想 | 第40页 |
二、因子分析的模型 | 第40-41页 |
三、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2-45页 |
第五章 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 第45-60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说明 | 第45页 |
第二节 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45-57页 |
一、数据的处理 | 第45-53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第三节 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57-60页 |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体系不完善 | 第57页 |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较小 | 第57-58页 |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获取能力较弱 | 第58页 |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不足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提升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一、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 | 第60-61页 |
二、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 第61页 |
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获取能力 | 第61-62页 |
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一 | 第67-69页 |
附录二 | 第69-70页 |
附录三 | 第70-72页 |
附录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