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水库(湖泊)季节性热分层现象 | 第13-14页 |
1.1.1 水库(湖泊)季节性热分层问题 | 第13页 |
1.1.2 水库(湖泊)热分层对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页 |
1.2 水库(湖泊)浮游植物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水库(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1.2.2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 | 第15-16页 |
1.3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第16-17页 |
1.3.1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3.2 Q指数评价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20页 |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3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0-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2.2 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2.2.1 采样点布置 | 第20页 |
2.2.2 水样采集 | 第20-21页 |
2.2.3 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21页 |
2.2.4 浮游植物采集与鉴定 | 第21-22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4页 |
2.3.1 数据计算 | 第22-23页 |
2.3.2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3 周村水库季节性热分层水质响应特性研究 | 第24-51页 |
3.1 水体季节性热分层及其动态特性 | 第24-27页 |
3.1.1 水温垂向分层与季节性变化 | 第24页 |
3.1.2 水库水温分层模式 | 第24-25页 |
3.1.3 气温与水库水温的关系 | 第25-26页 |
3.1.4 水体相对稳定性(RWCS)季节性变化 | 第26-27页 |
3.2 季节性热分层的溶解氧响应特性 | 第27-29页 |
3.2.1 溶解氧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27页 |
3.2.2 水体热分层的溶解氧响应机理分析 | 第27-29页 |
3.3 季节性热分层的电导率响应特性 | 第29页 |
3.4 季节性热分层的高锰酸钾指数(CODMn)响应特性 | 第29-30页 |
3.5 季节性热分层的营养盐响应特性 | 第30-41页 |
3.5.1 总氮和溶解性总氮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30-31页 |
3.5.2 氨氮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31-32页 |
3.5.3 硝氮和亚硝氮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32-33页 |
3.5.4 周村水库氮时空演替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5 总磷和溶解性总磷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35-36页 |
3.5.6 正磷酸盐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36-37页 |
3.5.7 周村水库磷时空演替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 第37-41页 |
3.6 季节性热分层的还原性物质响应特性 | 第41-45页 |
3.6.1 总铁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41-42页 |
3.6.2 锰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42-43页 |
3.6.3 硫化物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 第43页 |
3.6.4 周村水库铁、锰和硫化物循环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 第43-45页 |
3.7 季节性热分层消亡期水质突发性污染分析 | 第45-50页 |
3.7.1 季节性热分层消亡前后垂向水温变化 | 第45页 |
3.7.2 气温降低对热分层消亡的影响 | 第45-47页 |
3.7.3 热分层消亡前后垂向溶解氧变化 | 第47页 |
3.7.4 热分层消亡前后铁、锰、硫化物和DO的垂向变化 | 第47-48页 |
3.7.5 热分层消亡前后营养盐的垂向变化 | 第48-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周村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研究 | 第51-71页 |
4.1 周村水库水动力特性 | 第51-52页 |
4.1.1 周村水库气候特点 | 第51页 |
4.1.2 周村水库降雨量季节性变化 | 第51-52页 |
4.2 周村水库光热特性 | 第52-53页 |
4.2.1 水体透明度季节性变化 | 第52页 |
4.2.2 真光层、混合层及真光层/混合层季节性变化 | 第52-53页 |
4.3 周村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季节性变化 | 第53-58页 |
4.3.1 浮游植物种属组成 | 第53-57页 |
4.3.2 浮游植物种属时空演替 | 第57-58页 |
4.3.3 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性变化 | 第58页 |
4.4 周村水库浮游植物丰度时空演替特性 | 第58-59页 |
4.5 周村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 | 第59-62页 |
4.5.1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划分 | 第59-60页 |
4.5.2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分布 | 第60-62页 |
4.6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 第62-63页 |
4.7 讨论 | 第63-66页 |
4.7.1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季节演替特性 | 第63-65页 |
4.7.2 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 | 第65-66页 |
4.8 周村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第66-70页 |
4.8.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SI)富营养化评价 | 第66-68页 |
4.8.2 Q指数法的富营养化评价 | 第68页 |
4.8.3 Q指数与TSI评价法的比较 | 第68-7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周村水库水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 第71-79页 |
5.1 入库径流对周村水库污染的影响 | 第71-75页 |
5.1.1 入库河流中氮的季节性变化 | 第71-74页 |
5.1.2 入库河流中磷的季节性变化 | 第74-75页 |
5.1.3 入库河流中高锰酸钾指数的季节性变化 | 第75页 |
5.2 水库水质污染控制技术 | 第75-79页 |
5.2.1 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 第75-76页 |
5.2.2 扬水曝气水源水质改善技术 | 第76-77页 |
5.2.3 扬水曝气技术应用于周村水库污染控制的必要性 | 第77-7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9-83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79-82页 |
6.2 建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和工程实践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