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农业信贷论文

产权抵押贷款下农户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研究--以宁夏同心县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理论背景第13页
        1.1.2 现实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第16-19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第16-17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第17-18页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第18-19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页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20-22页
第二章 农户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理论基础第22-27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3页
        2.1.1 农户第22页
        2.1.2 信用第22页
        2.1.3 担保第22-23页
        2.1.4 信用贷款第23页
    2.2 信用担保方式第23-24页
        2.2.1 保证担保第23页
        2.2.2 抵押担保第23-24页
        2.2.3 质押担保第24页
    2.3 农户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理论第24-27页
        2.3.1 农户理论第24-25页
        2.3.2 农户选择意愿理论第25页
        2.3.3 农户的资源禀赋第25-26页
        2.3.4 农村社会学理论第26-27页
第三章 同心县农户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7-37页
    3.1 同心县总体情况说明第27-28页
    3.2 同心县农户信用担保方式及特征第28-32页
        3.2.1 同心县农户信用担保基本方式及比较第28-31页
        3.2.2“同心模式”担保方式的运作模式及特点第31-32页
    3.3 同心县农户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现状第32-34页
        3.3.1 农户借贷行为普遍正规金融成为主要融资渠道第32-33页
        3.3.2 农户产权抵押担保方式的选择意愿强烈第33-34页
    3.4 同心县农户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存在问题第34-37页
        3.4.1“同心模式”贷款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制约农户金融认知第34页
        3.4.2“同心模式”贷款审批额度偏小制约农户抵押担保方式意愿选择第34页
        3.4.3“同心模式”土地价值评估不规范制约农户抵押担保方式意愿选择第34-35页
        3.4.4“同心模式”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不充足制约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积极性第35页
        3.4.5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制约农户信用担担保方式意愿选择第35-36页
        3.4.6 农户财产权益质押品的缺乏制约农户质押担保方式意愿选择第36-37页
第四章 农户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实证分析第37-46页
    4.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第37-38页
        4.1.1 数据来源第37页
        4.1.2 描述性统计第37-38页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第38-40页
        4.2.1 模型构建第38-39页
        4.2.2 变量选择第39-40页
    4.3 实证分析第40-46页
        4.3.1 农户多种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第40-41页
        4.3.2 农户信用担保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41-44页
        4.3.3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释第44-46页
第五章 优化农户信用担保方式意愿选择的政策建议与对策第46-49页
    5.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升农户金融认知第46页
    5.2 合理提高贷款额度凸显“同心模式”贷款优势第46-47页
    5.3 优化土地价值评估机制、风险补偿机制 完善“同心模式”第47页
    5.4 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建设 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47-48页
    5.5 适当拓宽农村质押物范围推动质押担保方式发展第48页
    5.6 加强农村文化道德建设提高农户自身素养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式联运中心运作对交通网络的动态影响研究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