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乡村的纪录性影像表现研究--以南通“十镇一街”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12-3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一) 乡村——文化符号的土壤 | 第12-13页 |
(二) 乡愁——文化传承的抓手 | 第13-15页 |
(三) 影像——乡村纪录的手段 | 第15-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27页 |
(一) 关于乡村影像的研究 | 第16-20页 |
(二) 关于纪录性影像的研究 | 第20-23页 |
(三) 关于影像表现的研究 | 第23-27页 |
三、研究方法、内容和意义 | 第27-2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四、研究思路、目的和对象 | 第29-3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9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第一章 乡村的纪录性影像概述 | 第32-43页 |
一、乡村的影像描述 | 第32-36页 |
(一) 乡村的认识 | 第32-33页 |
(二) 摄影影像的认识 | 第33-34页 |
(三) 乡村影像的特征 | 第34-36页 |
二、乡村的纪录性影像描述 | 第36-43页 |
(一) 乡村的纪录性影像语言特色 | 第36-39页 |
(二) 乡村纪录性影像的功能 | 第39-41页 |
(三) 乡村的纪录性影像分类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创作 | 第43-50页 |
一、“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再现 | 第43-46页 |
(一) 被摄对象的真实再现 | 第43-44页 |
(二) 影像作品的真实再现 | 第44-45页 |
(三) 影像创作的真实再现 | 第45-46页 |
二、“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建构途径 | 第46-50页 |
(一) 从物像到视像的建构 | 第46-47页 |
(二) 从心像到影像的建构 | 第47-48页 |
(三) 从客观到主观的建构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符号表现 | 第50-70页 |
一、“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符号形成因素 | 第50-55页 |
(一) 经验与知觉因素 | 第50-52页 |
(二) 时间与空间因素 | 第52-53页 |
(三) 编码与解码因素 | 第53-55页 |
二、“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符号特征 | 第55-59页 |
(一) 色彩的“形象性”特征 | 第55-57页 |
(二) 内容的“认知性”特征 | 第57-58页 |
(三) 结构的“象征性”特征 | 第58-59页 |
三、“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符号表现 | 第59-70页 |
(一) 乡土——人物符号的表现 | 第59-62页 |
(二) 乡居——建筑符号的表现 | 第62-64页 |
(三) 乡庆——春节符号的表现 | 第64-70页 |
第四章 “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表意呈现 | 第70-87页 |
一、“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表意范围 | 第70-75页 |
(一) 真的视觉表意范围 | 第70-72页 |
(二) 善的视觉表意范围 | 第72-73页 |
(三) 美的视觉表意范围 | 第73-75页 |
二、“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表意角度 | 第75-79页 |
(一) 影像表意视角的选择 | 第75-76页 |
(二) 影像表意方式的运用 | 第76-77页 |
(三) 影像表意意味的体现 | 第77-79页 |
三、“十镇一街”乡村的纪录性影像意境呈现 | 第79-87页 |
(一) “气”的影像意境呈现 | 第79-81页 |
(二) “调”的影像意境呈现 | 第81-82页 |
(三) “势”的影像意境呈现 | 第82-84页 |
(四) “韵”的影像意境呈现 | 第84-87页 |
结语 | 第87-9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7-89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