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一、引论 | 第12-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 课堂问题行为 | 第15-16页 |
(二)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问题学生 | 第16-1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一)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类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判定的研究 | 第19-20页 |
(三)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20-21页 |
(四) 教师应对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策略的研究 | 第21-23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 教育社会学的教学交往理论 | 第23页 |
(二)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3-25页 |
五、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六、现状调查 | 第27-48页 |
(一)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 第27-29页 |
(二)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29-32页 |
(三) 初高中学生对比 | 第32-35页 |
(四)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应对策略现状研究 | 第35-46页 |
(五)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七、原因分析 | 第48-63页 |
(一) 学生自身因素与课堂问题行为 | 第48-49页 |
(二) 教师行为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 第49-57页 |
(三) 环境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 第57-60页 |
(四) 现实教育状况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 第60-61页 |
(五) 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八、对策与建议 | 第63-70页 |
(一) 预防策略 | 第63-67页 |
(二) 调控策略 | 第67-68页 |
(三) 矫正策略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