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利用深度图像中的遮挡和轮廓信息确定下一最佳观测方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13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第13-15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15-25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深度图像及遮挡第15-18页
        2.2.1 深度图像及其获取第15-16页
        2.2.2 遮挡现象及其处理方式第16-18页
    2.3 下一最佳观测方位第18-19页
    2.4 机器学习算法第19-23页
        2.4.1 随机森林第20-21页
        2.4.2 K-means聚类第21-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3章 利用视觉目标遮挡和轮廓信息确定下一最佳观测方位第25-33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方法总体思想第25页
    3.3 下一最佳观测方位确定方法第25-31页
        3.3.1 构建未知区域并计算各未知区域的中点第25-26页
        3.3.2 未知区域建模第26-27页
        3.3.3 计算小三角形的中点、法向量和面积第27-30页
        3.3.4 下一最佳观测方位问题转化第30页
        3.3.5 下一最佳观测方位函数优化求解第30-31页
    3.4 算法描述第31-32页
    3.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基于无监督聚类的下一最佳观测方位确定方法第33-40页
    4.1 引言第33页
    4.2 方法总体思想第33页
    4.3 相关特征提取第33-36页
        4.3.1 中点特征第33-34页
        4.3.2 法向量离散度特征第34-36页
    4.4 下一最佳观测方位的确定第36-38页
        4.4.1 学习算法的选择第36-37页
        4.4.2 K-means算法的改进第37-38页
    4.5 算法描述第38页
    4.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5章 实验与分析第40-48页
    5.1 实验环境及数据集第40-41页
    5.2 利用视觉目标遮挡和轮廓信息确定下一最佳观测方位的实验第41-45页
        5.2.1 所提方法的可视化结果第41-42页
        5.2.2 不同观测点计算方法对下一最佳观测方位影响的对比第42-43页
        5.2.3 不同下一最佳观测方位方法间的对比第43-45页
    5.3 基于无监督聚类的下一最佳观测方位确定方法的实验第45-47页
        5.3.1 所提方法的可视化结果第45-46页
        5.3.2 所提方法计算出的下一最佳观测方位量化结果第46-47页
    5.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部生态环境的吁天录--论有吉佐和子的《复合污染》
下一篇:北京市服刑人员出监教育工作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