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真知”、“价值”方面的哲学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教育学的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教育学为什么会有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 | 第16-20页 |
2.1 教育学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的动机 | 第16-17页 |
2.2 教育学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的意义 | 第17-20页 |
2.2.1 教育学真知追求的意义 | 第17-18页 |
2.2.2 教育学价值追求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教育学的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意味着什么? | 第20-31页 |
3.1 教育学的真知追求 | 第20-26页 |
3.1.1 教育学的真知追求的实质 | 第20-22页 |
3.1.2 教育学的真知追求的历史进程 | 第22-26页 |
3.2 教育学的价值追求 | 第26-31页 |
3.2.1 教育学的价值追求的实质 | 第26-27页 |
3.2.2 教育学的价值追求的历史进程 | 第27-31页 |
第四章 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如何在教育学中统一? | 第31-35页 |
4.1 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在教育学中的统一的实质 | 第31-33页 |
4.2 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在教育学中的统一的路径 | 第33-35页 |
4.2.1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教育学中的统一 | 第33-34页 |
4.2.2 坚持科学规范与人文规范在教育学中的统一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兼有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的教育学是什么样的? | 第35-41页 |
5.1 拥有公理真知体系 | 第35-36页 |
5.2 内含理想教育境界 | 第36-41页 |
5.2.1 求真 | 第37页 |
5.2.2 向善 | 第37-39页 |
5.2.3 达美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7-48页 |
承诺书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