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中国南方红土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 第四纪红土的古气候意义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2.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25页 |
2.3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与剖面描述 | 第25-26页 |
2.4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室分析 | 第26-28页 |
2.5 郎溪剖面年代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安徽郎溪XSF剖面的粒度特征 | 第30-47页 |
3.1 郎溪XSF剖面粒度组成特征与剖面粒度垂向分布 | 第30-38页 |
3.2 剖面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特征 | 第38-42页 |
3.3 剖面粒度参数特征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安徽郎溪XSF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59页 |
4.1 XSF剖面的常量元素组成 | 第47-51页 |
4.2 氧化物相关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 XSF剖面的风化强度 | 第53-57页 |
4.4 XSF剖面元素迁移网纹化形成机制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安徽郎溪XSF剖面的磁学特征 | 第59-71页 |
5.1 郎溪XSF剖面磁学参数的测量 | 第60-61页 |
5.2 郎溪XSF剖面的磁学参数及其变化特征 | 第61-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安徽郎溪XSF剖面的色度特征 | 第71-87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6.2 郎溪XSF剖面的色度参数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73-81页 |
6.3 郎溪XSF剖面红色基质与白色网纹的色度参数分布特征及差异 | 第81-83页 |
6.4 郎溪XSF剖面色度参数的古环境意义 | 第83-8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讨论 | 第87-90页 |
7.1 物源与成因讨论 | 第87页 |
7.2 古气候意义讨论 | 第87-90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90-93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8.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91-92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