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5-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48页 |
1.1 国内外水貂产业现状 | 第16页 |
1.2 水貂出血性肺炎与铜绿假单胞菌 | 第16-20页 |
1.2.1 水貂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1.2.2 水貂出血性肺炎 | 第17-18页 |
1.2.3 铜绿假单胞菌 | 第18-20页 |
1.3 噬菌体的发现、分类及生物学 | 第20-27页 |
1.3.1 噬菌体的发现及主要里程碑事件 | 第20-21页 |
1.3.2 噬菌体的分类 | 第21-24页 |
1.3.3 噬菌体生物学 | 第24-26页 |
1.3.4 噬菌体作为抗菌制剂的优势 | 第26-27页 |
1.4 噬菌体控制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 第27-30页 |
1.4.1 沙门氏菌 | 第27-28页 |
1.4.2 弯曲杆菌 | 第28页 |
1.4.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 第28-29页 |
1.4.4 大肠杆菌O157:H7 | 第29-30页 |
1.4.5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30页 |
1.5 噬菌体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研究 | 第30-42页 |
1.5.1 噬菌体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优势 | 第31页 |
1.5.2 噬菌体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研究 | 第31-42页 |
1.6 噬菌体施用途径研究进展 | 第42-46页 |
1.6.1 非消化道施用 | 第42-43页 |
1.6.2 口服施用 | 第43-44页 |
1.6.3 局部施用 | 第44-45页 |
1.6.4 吸入施用 | 第45-46页 |
1.7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46-48页 |
2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特异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8-72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2.2.1 菌种 | 第49页 |
2.2.2 引物合成 | 第49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2.2.4 仪器 | 第50页 |
2.2.5 溶液配制 | 第50-5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1-56页 |
2.3.1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培养 | 第51页 |
2.3.2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第51页 |
2.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1-52页 |
2.3.4 耐药性分析 | 第52页 |
2.3.5 外毒素A水平检测 | 第52-53页 |
2.3.6 非溶源性宿主菌株验证 | 第53页 |
2.3.7 噬菌体的分离 | 第53页 |
2.3.8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 第53页 |
2.3.9 噬菌体的扩增 | 第53-54页 |
2.3.10 噬菌体的纯化 | 第54页 |
2.3.11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 第54页 |
2.3.12 噬菌体的氯仿敏感实验 | 第54页 |
2.3.13 宿主谱测定 | 第54-55页 |
2.3.14 一步生长曲线 | 第55-56页 |
2.3.15 体外抑菌实验 | 第56页 |
2.3.16 噬菌体耐pH实验 | 第56页 |
2.3.17 不同温度对噬菌体效价的影响 | 第56页 |
2.3.18 统计分析 | 第5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7页 |
2.4.1 铜绿假单胞菌疑似菌株的分离 | 第56-57页 |
2.4.2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第57-59页 |
2.4.3 16SrDNA 扩增 | 第59页 |
2.4.4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59-60页 |
2.4.5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 第60-61页 |
2.4.6 外毒素A水平检测 | 第61页 |
2.4.7 丝裂霉素C诱导裂解实验 | 第61-62页 |
2.4.8 噬菌体分离 | 第62页 |
2.4.9 噬菌体的形态学观察 | 第62-63页 |
2.4.10 裂解谱分析 | 第63-64页 |
2.4.11 一步生长曲线 | 第64页 |
2.4.12 噬菌体的体外抑菌实验 | 第64-65页 |
2.4.13 氯仿敏感实验 | 第65-66页 |
2.4.14 pH对噬菌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2.4.15 不同温度对噬菌体温度的影响 | 第67页 |
2.5 讨论 | 第67-71页 |
2.6 小结 | 第71-72页 |
3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分析 | 第72-104页 |
3.1 引言 | 第72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2-7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3.2.2 仪器 | 第74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74-7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5-78页 |
3.3.1 噬菌体的扩增纯化及效价测定 | 第75-76页 |
3.3.2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6-78页 |
3.3.3 主要结构蛋白编码基因的确定 | 第7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78-101页 |
3.4.1 噬菌体PPA-ABTNL基因组线性与环状判断 | 第79页 |
3.4.2 噬菌体PPA-ABTNL基因组碱基组成 | 第79-81页 |
3.4.3 噬菌体PPA-ABTNL基因组开放阅读框分析 | 第81-88页 |
3.4.4 噬菌体PPA-ABTNL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88页 |
3.4.5 tRNA编码基因预测 | 第88页 |
3.4.6 比较基因组分析 | 第88-94页 |
3.4.7 跨膜区分析 | 第94-96页 |
3.4.8 调控元件分析 | 第96-97页 |
3.4.9 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确定 | 第97-101页 |
3.5 讨论 | 第101-103页 |
3.6 小结 | 第103-104页 |
4 采用喷雾方式施用噬菌体控制水貂出血性肺炎研究 | 第104-115页 |
4.1 引言 | 第104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04-10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105页 |
4.2.2 仪器 | 第105-106页 |
4.2.3 溶液配制 | 第10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106-108页 |
4.3.1 噬菌体的扩增纯化及效价测定 | 第106-107页 |
4.3.2 噬菌体粗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 第107-108页 |
4.3.3 超声喷雾对噬菌体效价的影响 | 第108页 |
4.3.4 噬菌体治疗水貂出血性肺炎 | 第108页 |
4.3.5 统计分析 | 第10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108-112页 |
4.4.1 噬菌体粗制剂的安全性初步评价 | 第108-109页 |
4.4.2 超声喷雾对噬菌体效价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4.4.3 噬菌体治疗水貂出血性肺炎 | 第110-112页 |
4.5 讨论 | 第112-114页 |
4.6 小结 | 第114-11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5.1 结论 | 第115页 |
5.2 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5.3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4页 |
附录A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