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普渡河污染源解析及浮游藻类变化特征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3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河流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第13-19页
        1.3.1 营养盐第13-14页
        1.3.2 水动力条件第14-15页
        1.3.3 水下光强第15-16页
        1.3.4 水温第16-17页
        1.3.5 浮游动物捕捉第17页
        1.3.6 各因素综合作用第17-18页
        1.3.7 河流与湖泊中浮游藻类生长因素的差别第18-19页
    1.4 富营养化湖泊下游河流浮游藻类空间变化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1.4.1 富营养化湖泊下游河流现状分析第19-21页
        1.4.2 典型湖泊型浮游藻属和典型河流型藻属的特点第21-22页
    1.5 浮游藻类竞争模型的研究进展第22-27页
        1.5.1 资源竞争模型和生态模型研究进展第22-24页
        1.5.2 微囊藻属模型研究进展第24-27页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27-30页
第2章 普渡河水环境基本特征及污染源解析第30-52页
    2.1 普渡河简介第30-31页
        2.1.1 普渡河气候特征第30页
        2.1.2 普渡河水文特征第30-31页
        2.1.3 普渡河水环境特征第31页
    2.2 研究方法第31-36页
        2.2.1 采样点布置第31-33页
        2.2.2 基于环境因子的水质评价第33-34页
        2.2.3 大型河流污染源解析方法第34-36页
    2.3 普渡河水质情况第36-41页
    2.4 普渡河污染源解析第41-50页
        2.4.1 普渡河空间区域划分第41-42页
        2.4.2 普渡河空间区分内重点污染指标确定第42-43页
        2.4.3 普渡河空间分区内污染源解析第43-50页
    2.5 小结第50-52页
第3章 螳螂川中浮游藻类时空变化及功能群分析第52-77页
    3.1 研究方法第52-56页
        3.1.1 采样点布置第52-53页
        3.1.2 样品采集及理化因子检测第53-54页
        3.1.3 浮游藻类物种鉴定第54页
        3.1.4 基于浮游藻类的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第54-55页
        3.1.5 功能群划分第55-56页
        3.1.6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第56页
    3.2 螳螂川中浮游藻类时空变化第56-68页
        3.2.1 理化因子空间变化第56-58页
        3.2.2 浮游藻类时空变化第58-63页
        3.2.3 浮游藻类藻细胞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63-66页
        3.2.4 浮游藻类物种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66-68页
    3.3 螳螂川中浮游藻类功能群划分第68-73页
        3.3.1 浮游藻类功能群时空组成第68-72页
        3.3.2 浮游藻类功能群时空变化第72-73页
    3.4 螳螂川中过渡区长度确定第73-74页
    3.5 小结第74-77页
第4章 微囊藻属的垂向运动规律及数学模型第77-104页
    4.1 微囊藻属藻细胞密度垂向分布模型特点第77页
    4.2 模型基本假设和控制方程第77-80页
        4.2.1 对流扩散方程第78页
        4.2.2 细胞组织密度改变模型第78-80页
        4.2.3 静止水体中上浮 /下沉模型第80页
        4.2.4 水体中迁移轨迹第80页
    4.3 模型数值离散第80-83页
    4.4 模型验证第83-90页
        4.4.1 Lake Vinkeveen第83-88页
        4.4.2 于桥水库第88-90页
    4.5 微囊藻属在静止水体中的迁移轨迹第90-102页
        4.5.1 微囊藻群体密度变化第90-94页
        4.5.2 微囊藻群体上浮 /下沉速度变化第94-95页
        4.5.3 微囊藻群体迁移轨迹第95-102页
    4.6 小结第102-104页
第5章 浮游藻类光竞争模型第104-144页
    5.1 浮游藻类光竞争模型特点第104-105页
    5.2 模型基本假设和控制方程第105-106页
    5.3 无量纲分析第106-107页
    5.4 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垂向光竞争模型第107-115页
        5.4.1 模型验证第107-109页
        5.4.2 模型改进第109-112页
        5.4.3 光竞争模型中藻类自遮蔽的作用第112-115页
    5.5 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单独生存时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15-121页
        5.5.1 微囊藻属单独存在时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16-119页
        5.5.2 小球藻属单独存在时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19-120页
        5.5.3 单独存在时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的无量纲分析第120-121页
    5.6 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共存时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21-130页
        5.6.1 垂向紊动扩散系数( D)第121-122页
        5.6.2 水深 (Depth)第122页
        5.6.3 最大光强( I_m)第122-123页
        5.6.4 光周期( D_L)第123页
        5.6.5 背景消光系数( K_(bg))第123-124页
        5.6.6 微囊藻属消光系数( k_M)第124-125页
        5.6.7 小球藻属消光系数( k_C)第125页
        5.6.8 微囊藻群体半径( r)第125页
        5.6.9 微囊藻属最大生长速率( p_(M,max))第125-126页
        5.6.10 微囊藻属损失速率( l_M)第126页
        5.6.11 小球藻属最大生长速率( p_(C,max))第126页
        5.6.12 小球藻属损失速率( l_C)第126-130页
    5.7 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竞争光强对于最大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第130-133页
        5.7.1 消光系数第130-131页
        5.7.2 水深第131页
        5.7.3 垂向紊动扩散系数第131-132页
        5.7.4 初始藻细胞密度第132-133页
    5.8 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竞争光强对于总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第133-135页
        5.8.1 水深第133-134页
        5.8.2 垂向紊动扩散系数第134-135页
    5.9 水深/水体紊动对藻类竞争优势的影响第135-141页
        5.9.1 竞争优势分布图第135-140页
        5.9.2 竞争优势分布图在多水体中的验证第140-141页
    5.10 小结第141-144页
第6章 浮游藻类光竞争模型在螳螂川的应用第144-154页
    6.1 螳螂川气象水文特征第144-147页
        6.1.1 螳螂川气象特征第144页
        6.1.2 螳螂川水文特征第144-146页
        6.1.3 螳螂川中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的特征第146-147页
    6.2 研究方法第147页
    6.3 螳螂川中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藻细胞密度分布第147-152页
        6.3.1 螳螂川中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藻细胞密度垂向分布第147-150页
        6.3.2 螳螂川沿程微囊藻属和小球藻属藻细胞密度模拟和验证第150-152页
    6.4 一日内螳螂川水面微囊藻属藻细胞密度变化第152-153页
    6.5 小结第153-154页
第7章 总结和展望第154-159页
    7.1 论文主要成果与结论第154-157页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57-158页
    7.3 展望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3-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行政职员敬业度研究
下一篇:幼儿园教材编制的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市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学习活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