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3 论文思路、方法和路线 | 第19-20页 |
1.3.1 论文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1.4 关键问题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1.4.1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1.4.2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1.1 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 | 第22-23页 |
2.1.2 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 | 第23-24页 |
2.2 研究理论 | 第24-28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26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6-27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现状研究 | 第28-38页 |
3.1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主体设置 | 第28-31页 |
3.1.1 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3.1.2 管理的主体单位 | 第29页 |
3.1.3 管理的部门与职能 | 第29-31页 |
3.2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客体 | 第31-32页 |
3.2.1 现有的轨道交通状况 | 第31页 |
3.2.2 陆路交通现状 | 第31页 |
3.2.3 水路交通现状 | 第31页 |
3.2.4 后勤保障部分 | 第31-32页 |
3.3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内容 | 第32-36页 |
3.3.1 管理的主要依据 | 第32页 |
3.3.2 具体管理行为 | 第32-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58页 |
4.1 泉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存在问题 | 第38-49页 |
4.1.1 管理的主体众多 | 第38-41页 |
4.1.2 管理客体单一 | 第41-43页 |
4.1.3 管理内容方面 | 第43-49页 |
4.2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7页 |
4.2.1 管理层公共服务淡薄 | 第49-51页 |
4.2.2 管理层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认识不足 | 第51-53页 |
4.2.3 管理层法律意思淡薄,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 第53-54页 |
4.2.4 管理队伍素养不高,缺乏科技支持体系 | 第54-56页 |
4.2.5 缺乏民主和自觉接受监督的精神 | 第56-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 第58-66页 |
5.1 国外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经验 | 第58-60页 |
5.1.1 综合交通职能统一管理形式 | 第58-59页 |
5.1.2 整合各个部门的管理形式 | 第59-60页 |
5.2 国内部分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经验 | 第60-61页 |
5.3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经验的启示 | 第61-65页 |
5.3.1 设置综合性部门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管理 | 第62页 |
5.3.2 重视法律法规的建设 | 第62-63页 |
5.3.3 各管理部门应职责清晰明确 | 第63-64页 |
5.3.4 采用科技手段完善管理内容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完善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建议 | 第66-76页 |
6.1 整合综合管理主体 | 第66-67页 |
6.2 不断完善客体 | 第67-69页 |
6.3 建立规范管理内容 | 第69-76页 |
6.3.1 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 | 第69-71页 |
6.3.2 加强采用科技管理手段 | 第71-73页 |
6.3.3 完善高效廉洁的监督体系 | 第73-76页 |
论文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