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概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及解决方法 | 第12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概念及特点 | 第12-14页 |
第三节 世界范围内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相关实践与立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18-23页 |
第一节 构建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20页 |
一、保护未成年人利益 | 第18页 |
二、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 第18-19页 |
三、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 | 第19页 |
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秩序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1页 |
一、制度上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二、对象上的可行性 | 第2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现状 | 第23-25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23-24页 |
二、司法实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缺陷 | 第25-30页 |
一、理论缺陷 | 第25-26页 |
二、立法缺陷 | 第26-28页 |
三、实践困境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建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32-52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参与者 | 第32-35页 |
一、未成年加害人 | 第32-33页 |
二、被害人 | 第33页 |
三、司法机关 | 第33页 |
四、调解人 | 第33-34页 |
五、律师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35-36页 |
一、主体条件的限定 | 第35-36页 |
二、客观条件的一般限定 | 第36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6-39页 |
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适用阶段范围 | 第36-38页 |
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适用案件范围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模式选择 | 第39-41页 |
第五节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程序设计 | 第41-45页 |
一、案件的提出与受理 | 第41-42页 |
二、和解准备 | 第42-43页 |
三、和解阶段 | 第43-44页 |
四、和解协议的审查与确认 | 第44-45页 |
第六节 刑事和解协议的效力与执行 | 第45-46页 |
第七节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配套设施保障 | 第46-50页 |
一、立法规制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运作程序 | 第46-48页 |
二、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监督制约机制 | 第48-49页 |
三、建立对未成年加害人的帮扶救助机制 | 第49-50页 |
第八节 小结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