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需求视域下大学生不当使用手机的引导对策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 手机不当使用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且严重存在 | 第12页 |
2. 手机不当使用问题对大学课堂秩序干扰严重 | 第12-13页 |
3. 手机不当使用问题会危及大学生学业及身心健康 | 第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 手机不当使用 | 第18页 |
2. 大学生 | 第18-19页 |
3. 精神文化需求 | 第19页 |
(四) 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19-20页 |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六) 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2. 现实意义 | 第23-25页 |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与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41页 |
(一) 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论诠释 | 第25-34页 |
1. 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第25-30页 |
2. 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结构与特征 | 第30-34页 |
(二) 手机是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 第34-38页 |
1. 手机的特点 | 第34-36页 |
2. 手机具有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 | 第36-38页 |
(三) 大学生使用手机当与不当的评判标准 | 第38-41页 |
1. 是否影响大学生正常休息 | 第38-39页 |
2. 是否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 | 第39页 |
3. 是否加重大学生生活消费负担 | 第39-40页 |
4. 是否影响大学生正常交往 | 第40页 |
5. 是否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 | 第40-41页 |
二、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当的问题表征、危害及原因分析 | 第41-59页 |
(一) 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当的问题表征 | 第41-47页 |
1. 手机使用时间普遍较长 | 第41-43页 |
2. 手机使用场合较为随意 | 第43-44页 |
3. 手机消费金额相对较高 | 第44-45页 |
4. 人际交往虚拟淡漠倾向明显 | 第45-46页 |
5. 手机依赖现象逐渐凸出 | 第46-47页 |
(二) 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当的危害 | 第47-51页 |
1. 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 | 第47-48页 |
2. 消磨大学生理想信念 | 第48-49页 |
3. 影响大学生学习求知 | 第49-50页 |
4. 阻碍大学生现实交往 | 第50页 |
5. 限制大学生休闲娱乐 | 第50-51页 |
(三) 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当的原因分析 | 第51-59页 |
1. 大学生对自身的特点与手机认识不到位 | 第51-53页 |
2. 高校有关手机使用的教育管理缺失 | 第53-54页 |
3. 朋辈群体手机使用氛围不良 | 第54-55页 |
4. 学生家长对子女使用手机的教育疏忽 | 第55-56页 |
5. 社会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关注引导不足 | 第56-59页 |
三、大学生不当使用手机的引导对策 | 第59-69页 |
(一) 大学生努力克服手机不当使用行为 | 第59-60页 |
1. 提高对手机使用的认识 | 第59-60页 |
2. 克服不良使用手机习惯 | 第60页 |
(二) 高校加强手机使用相关教育与管理 | 第60-64页 |
1. 加强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 第61-62页 |
2. 制定大学生手机使用相关规范 | 第62-63页 |
3. 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起好表率作用 | 第63-64页 |
(三) 家庭关注引导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 第64-66页 |
1. 改变家庭教养方式方法 | 第64-65页 |
2. 关注子女手机使用相关情况 | 第65-66页 |
(四) 社会扩大正确健康使用手机的宣传引导 | 第66-69页 |
1. 明确手机使用当与不当的标尺 | 第66-67页 |
2. 加强手机正确使用宣传引导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