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法律 | 第19-24页 |
2.1 农产品 | 第19-21页 |
2.1.1 外国法 | 第19-20页 |
2.1.2 国内法 | 第20页 |
2.1.3 农产品定义 | 第20-21页 |
2.2 食用农产品概念辨析 | 第21-22页 |
2.3 食用农产品安全法律规制 | 第22-24页 |
2.3.1 食用农产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成效 | 第22页 |
2.3.2 食用农产品安全法律规制的不足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食用农产品损害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3.1 环境损害与食用农产品损害 | 第24-25页 |
3.2 食用农产品损害的耦合性 | 第25-30页 |
3.2.1 农业生产者身份的耦合性 | 第25-27页 |
3.2.2 食用农产品损害行为原因力耦合 | 第27-28页 |
3.2.3 损害过程耦合致难以判明真正加害人 | 第28-29页 |
3.2.4 损害行为的致灾性耦合 | 第29-30页 |
3.3 食用农产品损害的特征 | 第30-32页 |
3.3.1 有危害之虞的现代农业生产的社会正当性及准公益性 | 第30-31页 |
3.3.2 侵犯客体的私益性 | 第31页 |
3.3.3 侵害过程的隐秘性和连续性 | 第31页 |
3.3.4 归责原则的严格性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食用农产品损害的环境责任保险救济 | 第32-39页 |
4.1 食用农产品损害救济的社会化 | 第32-34页 |
4.1.1 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的必要性 | 第32页 |
4.1.2 食用农产品损害保险救济的优越性 | 第32-34页 |
4.2 食用农产品损害与农业环境责任保险 | 第34-35页 |
4.3 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建立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4.3.1 农业环境风险与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内在关联 | 第35页 |
4.3.2 我国农业环境侵权救济中的突出问题 | 第35页 |
4.3.3 保险业应当承保食用农产品损害赔偿责任风险 | 第35-36页 |
4.4 食用农产品损害赔偿责任适用农业环境责任保险的关键问题 | 第36-39页 |
4.4.1 可保险性 | 第36-37页 |
4.4.2 道德风险 | 第37页 |
4.4.3 逆向选择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对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进一步思考 | 第39-46页 |
5.1 构建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路 | 第39-40页 |
5.1.1 构建农业环境责任保险的价值取向 | 第39-40页 |
5.1.2 立法体例安排 | 第40页 |
5.2 农业环境责任保险的运行设计 | 第40-42页 |
5.2.1 保险性质 | 第40-41页 |
5.2.2 承保机构 | 第41页 |
5.2.3 承保范围 | 第41-42页 |
5.2.4 投保方式 | 第42页 |
5.2.5 构建再保险机制 | 第42页 |
5.3 食用农产品损害的保险救济适用问题 | 第42-46页 |
5.3.1 完善相关立法 | 第42-43页 |
5.3.2 配套制度设计 | 第43页 |
5.3.3 转基因农产品侵权责任的排除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