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家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探究--以苏州昆曲保护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第9页
 二、相关文献综述第9-13页
  (一) 关于昆曲的研究第9-10页
  (二)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第10-12页
  (三) 关于国家——社会的场域与权力关系的研究第12-13页
 三、研究内容第13-14页
 四、研究设计第14-18页
  (一) 基本概念第14-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页
  (三) 调查进程第16-18页
第二章 昆曲及其遗产的流失情况第18-25页
 一、昆曲的定义第18页
 二、昆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分析第18-21页
 三、昆曲遗产流失的情况第21-25页
  (一) 乾隆至咸丰剧目情况第21-22页
  (二) 宣统至民国初期剧目情况第22页
  (三) “传”字辈时期剧目情况第22-23页
  (四) 苏州“继”、“承”字辈时期剧目情况第23-25页
第三章 新世纪前十年苏州的昆曲保护第25-30页
 一、苏州昆曲保护的原则和战略第25-26页
 二、苏州昆曲保护的规划和法规第26页
 三、苏州昆曲保护的实践之路第26-30页
  (一) 政府主导第26-27页
  (二) 社会参与第27-29页
  (三) 国家和民间社会联合保护第29-30页
第四章 昆剧传习所:保护场域中的关系呈现第30-38页
 一、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前世:完全的民办组织第30-31页
 二、昆剧传习所的今生:政府认可的民间自治组织第31-32页
 三、苏州昆剧传习所旧址改造:改造还是保存第32-34页
  (一) 改造旧址,实景演出第32-33页
  (二) 保存旧址,教育基地第33-34页
  (三) 争论结果第34页
 四、昆曲保护场域中国家和民间社会互动关系的分析第34-38页
  (一) 昆曲保护场域中良好互动关系的分析第34-35页
  (二) 昆剧传习所旧址改造中不同观点的分析第35-38页
第五章 昆曲传承人:传承主体保护的不同取向第38-49页
 一、传承人的沿袭:梨园谱第38-39页
 二、昆曲传承人:传承主体的保护第39-40页
 三、昆曲传承人的认定:个体还是群体第40-45页
  (一) 昆曲传承人的个人代表性第41页
  (二) 昆曲传承人的群体传承性第41-45页
  (三) 争论结果第45页
 四、昆曲传承人认定中国家和民间社会关系的分析第45-49页
  (一) 昆曲传承人认定中良好互动关系的分析第46-47页
  (二) 昆曲传承人认定中不同观点的分析第47-49页
第六章 昆剧艺术节:传统剧和创新剧的竞争第49-60页
 一、昆曲的盛会:中国昆剧艺术节第49-50页
 二、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创新之怪:昆非昆第50-51页
 三、作为“非遗”的昆曲:改革创新还是保护传统第51-56页
  (一) 迎合市场,改革昆曲第51-52页
  (二) 坚持传统,保护昆曲第52-54页
  (三) 争论结果第54-56页
 四、昆曲传统剧与创新剧竞争中国家和民间社会互动关系的分析第56-60页
  (一) 昆曲传统剧与创新剧竞争中良好互动关系的分析第56-57页
  (二) 昆剧艺术节中呈现不同保护观点的分析第57-60页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第60-65页
 一、结论第60-62页
 二、苏州昆曲保护的几点思考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8-69页
后记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友记》中抱怨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下一篇:论电视广告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关于电视广告画面与音乐的审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