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经济背景: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消费符号化 | 第11页 |
1.1.2 产业背景:旅游产业发展的形象制胜趋势 | 第11页 |
1.1.3 时代背景: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需求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内外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旅游符号学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符号学角度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旅游形象 | 第20页 |
2.1.2 旅游形象感知 | 第20-21页 |
2.1.3 旅游符号学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旅游形象感知理论 | 第21页 |
2.2.2 符号学理论 | 第21-22页 |
2.3 旅游形象感知的符号学意义 | 第22-25页 |
2.3.1 旅游目的地——符号的集合 | 第23页 |
2.3.2 旅游中介者——符号的传递 | 第23页 |
2.3.3 旅游者——符号的凝视 | 第23-25页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5-34页 |
3.1 河南省旅游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3.1.1 河南省基本概况 | 第25页 |
3.1.2 河南省旅游资源概况 | 第25-26页 |
3.1.3 河南省旅游发展概况 | 第26-27页 |
3.2 河南省旅游形象符号体系 | 第27-30页 |
3.2.1 河南省旅游形象本底符号分析 | 第27-29页 |
3.2.2 河南省旅游形象实地符号分析 | 第29-30页 |
3.3 河南省旅游形象感知问卷调查 | 第30-34页 |
3.3.1 问卷设计 | 第30-31页 |
3.3.2 问卷发放 | 第31-32页 |
3.3.3 问卷样本统计 | 第32-34页 |
4 河南省旅游形象符号的感知分析 | 第34-55页 |
4.1 本底符号的感知分析 | 第34-47页 |
4.1.1 本底符号感知的样本统计特征 | 第34-36页 |
4.1.2 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对本底符号感知的影响分析 | 第36-42页 |
4.1.3 心理因素对本底符号感知的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4.1.4 刺激因素对本底符号感知的影响分析 | 第44-47页 |
4.1.5 本底符号感知分析小结 | 第47页 |
4.2 实地符号的感知分析 | 第47-55页 |
4.2.1 实地符号感知的样本统计特征 | 第47-48页 |
4.2.2 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对实地符号感知的影响分析 | 第48-52页 |
4.2.3 心理因素对实地符号感知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4.2.4 刺激因素对实地符号感知的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4.2.5 实地符号感知分析小结 | 第54-55页 |
5 河南省旅游形象符号的感知分析结论与建议 | 第55-58页 |
5.1 旅游者对本底符号感知有限 | 第55页 |
5.2 旅游者对实地符号感知较为集中 | 第55-56页 |
5.3 旅游者符号感知整体上前后一致,具体差异很大 | 第56页 |
5.4 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影响形象符号的感知 | 第56页 |
5.5 心理因素、刺激因素引导形象符号的感知 | 第56-58页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6.1 研究不足 | 第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A:河南省旅游形象感知调查 | 第63-65页 |
附录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