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文献法 | 第16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公用设施 | 第18-19页 |
二、邻避效应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 第21-25页 |
一、公众参与理论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 第21-23页 |
二、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公用设施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第25-38页 |
第一节 东莞电网规划建设的现状 | 第25-27页 |
一、“十二五”东莞电网规划 | 第26页 |
二、“十二五”东莞电网投产情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当前东莞电网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一、电网“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 | 第27-28页 |
二、部分镇街电网容载比偏低 | 第28页 |
三、供电线路断面与变电站负荷失衡 | 第28页 |
第三节 东莞电网规划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 第28-38页 |
一、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其他规划相冲突 | 第29-31页 |
二、新规划的电网工程在镇街及社区落地难 | 第31-36页 |
三、局部区域的公众强烈反对电网工程建设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公用设施建设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38-51页 |
第一节 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 第38-41页 |
一、政府部门政绩观的自利性选择 | 第38-39页 |
二、行政主导的建设模式忽视了相关者的利益 | 第39-40页 |
三、集体行动的困境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公共决策缺乏透明度和公众参与 | 第41-44页 |
一、涉及公用设施建设的公共决策缺乏透明度 | 第42-43页 |
二、公共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补偿政策存在缺陷 | 第44-47页 |
一、征地补偿存在缺陷 | 第44-46页 |
二、邻避影响缺乏必要的环境损害补偿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公众的利益诉求与维权意识增强 | 第47-51页 |
一、公众维权的意识与能力增强 | 第47-49页 |
二、新媒体助力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协商民主视角下完善公用设施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51-66页 |
第一节 公用设施规划布局的公共决策引入协商民主的依据 | 第51-54页 |
一、协商民主是多元利益矛盾下基层治理的现实选择 | 第51-52页 |
二、十八大奠定了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 | 第52-53页 |
三、温岭恳谈会模式提供了公众参与和基层协商的借鉴经验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建立公用设施规划与城市规划协商发展机制 | 第54-55页 |
一、横向:统筹协调各专业系统的规划及建设 | 第54页 |
二、纵向:自上而下地加强“空间整合”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构建公用设施建设的协商民主治理体系 | 第55-61页 |
一、推动公用设施规划布局的决策更具合法性和科学化 | 第55-56页 |
二、科学界定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外部环境的利益相关者 | 第56-57页 |
三、建立公用设施规划战略管理机构 | 第57-58页 |
四、实行电网项目规划建设协商治理模式 | 第58-60页 |
五、建立多方合作的治理评估体系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引入公众参与进而探索完善的利益补偿政策 | 第61-63页 |
一、国外利益补偿政策的经验借鉴 | 第62页 |
二、建议采取“完全补偿政策” | 第62-63页 |
第五节 通过公众参与构建制度化的约束机制 | 第63-66页 |
一、完善公用设施建设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63-64页 |
二、建立公用设施建设协调与激励的约束机制 | 第64页 |
三、构建公用设施建设的决策参与机制 | 第64-66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一 | 第76-78页 |
附录二 | 第78-81页 |
附录三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