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协商民主视角下公用设施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东莞电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一、选题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文献法第16页
        二、案例分析法第16-18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8-25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第18-21页
        一、公用设施第18-19页
        二、邻避效应第19-21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第21-25页
        一、公众参与理论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第21-23页
        二、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第23-25页
第三章 公用设施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第25-38页
    第一节 东莞电网规划建设的现状第25-27页
        一、“十二五”东莞电网规划第26页
        二、“十二五”东莞电网投产情况第26-27页
    第二节 当前东莞电网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7-28页
        一、电网“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第27-28页
        二、部分镇街电网容载比偏低第28页
        三、供电线路断面与变电站负荷失衡第28页
    第三节 东莞电网规划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第28-38页
        一、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其他规划相冲突第29-31页
        二、新规划的电网工程在镇街及社区落地难第31-36页
        三、局部区域的公众强烈反对电网工程建设第36-38页
第四章 公用设施建设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第38-51页
    第一节 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第38-41页
        一、政府部门政绩观的自利性选择第38-39页
        二、行政主导的建设模式忽视了相关者的利益第39-40页
        三、集体行动的困境第40-41页
    第二节 公共决策缺乏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第41-44页
        一、涉及公用设施建设的公共决策缺乏透明度第42-43页
        二、公共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第43-44页
    第三节 补偿政策存在缺陷第44-47页
        一、征地补偿存在缺陷第44-46页
        二、邻避影响缺乏必要的环境损害补偿第46-47页
    第四节 公众的利益诉求与维权意识增强第47-51页
        一、公众维权的意识与能力增强第47-49页
        二、新媒体助力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第49-51页
第五章 协商民主视角下完善公用设施建设的对策思考第51-66页
    第一节 公用设施规划布局的公共决策引入协商民主的依据第51-54页
        一、协商民主是多元利益矛盾下基层治理的现实选择第51-52页
        二、十八大奠定了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第52-53页
        三、温岭恳谈会模式提供了公众参与和基层协商的借鉴经验第53-54页
    第二节 建立公用设施规划与城市规划协商发展机制第54-55页
        一、横向:统筹协调各专业系统的规划及建设第54页
        二、纵向:自上而下地加强“空间整合”第54-55页
    第三节 构建公用设施建设的协商民主治理体系第55-61页
        一、推动公用设施规划布局的决策更具合法性和科学化第55-56页
        二、科学界定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外部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第56-57页
        三、建立公用设施规划战略管理机构第57-58页
        四、实行电网项目规划建设协商治理模式第58-60页
        五、建立多方合作的治理评估体系第60-61页
    第四节 引入公众参与进而探索完善的利益补偿政策第61-63页
        一、国外利益补偿政策的经验借鉴第62页
        二、建议采取“完全补偿政策”第62-63页
    第五节 通过公众参与构建制度化的约束机制第63-66页
        一、完善公用设施建设的信息公开制度第63-64页
        二、建立公用设施建设协调与激励的约束机制第64页
        三、构建公用设施建设的决策参与机制第64-66页
结论及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附录一第76-78页
附录二第78-81页
附录三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良零价铁(ZVI)技术对典型硝基酚类污染物的强化控制规律及集成应用工艺研究
下一篇:间甲酚生产废水多级树脂吸附及资源回收集成化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