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3.1 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1.3.2 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国内外综述 | 第12-14页 |
1.3.3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理论及实践逻辑 | 第17-25页 |
2.1 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2.1.1 提供更加专业的职工服务 | 第18页 |
2.1.2 增强工会在职工群众中的影响力 | 第18-19页 |
2.1.3 更灵活地提供社会组织服务 | 第19页 |
2.2 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2页 |
2.3 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践 | 第22-25页 |
2.3.1 工会对法律服务的购买 | 第22-23页 |
2.3.2 工会对职工帮扶服务的购买 | 第23页 |
2.3.3 工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购买 | 第23页 |
2.3.4 工会对文化活动服务的购买 | 第23页 |
2.3.5 工会对职工心理咨询方面的购买 | 第23-25页 |
第3章S市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效果分析 | 第25-35页 |
3.1 S市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概况 | 第25-27页 |
3.1.1 项目背景 | 第25页 |
3.1.2 项目购买基本流程 | 第25-26页 |
3.1.3 项目需求 | 第26-27页 |
3.2 项目完成情况及积极作用 | 第27-30页 |
3.2.1 一定程度提供了满足职工需要的服务 | 第27-29页 |
3.2.2 进一步扩大了工会的社会影响 | 第29页 |
3.2.3 带动了社会组织发展 | 第29-30页 |
3.3 项目实施对象对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 第30-35页 |
第4章 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的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4.1 项目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一定缺陷 | 第35-36页 |
4.1.1 工会与联合会间欠缺明确的委托代理权责关系 | 第35页 |
4.1.2 联合会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间的委托需求不清晰 | 第35页 |
4.1.3 联合会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明确性不足 | 第35-36页 |
4.2 监督力度不足 | 第36-37页 |
4.2.1 工会对联合会的监督不足 | 第36页 |
4.2.2 联合会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缺乏足够的监督 | 第36页 |
4.2.3 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力度不够 | 第36-37页 |
4.3 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 | 第37页 |
4.4 职工的需求及对服务效果的评价没有受到重视 | 第37-38页 |
4.5 社会组织方面的不足 | 第38-41页 |
4.5.1 投标时提供的部分信息欠缺真实性 | 第38-39页 |
4.5.2 项目中期评估时有指标未能完成 | 第39页 |
4.5.3 服务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完整 | 第39-40页 |
4.5.4 社会工作中心制度不完善 | 第40-41页 |
第5章 增进效果的路径选择 | 第41-46页 |
5.1 完善项目委托代理流程 | 第41-42页 |
5.1.1 明确职工需求 | 第41页 |
5.1.2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择机制 | 第41-42页 |
5.1.3 规范购买合同 | 第42页 |
5.2 加强监督力度 | 第42-44页 |
5.2.1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5.2.2 建立工作动态沟通机制 | 第43页 |
5.2.3 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估制度 | 第43-44页 |
5.2.4 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 第44页 |
5.3 重视职工的反馈意见 | 第44页 |
5.4 提高社会组织的素质 | 第44-45页 |
5.5 完善社会组织绩效考核机制及人员流动交接制度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