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手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及相关问题概述 | 第17-21页 |
一、手机网络的界定及特征 | 第17-18页 |
(一)手机网络的概念 | 第17页 |
(二)手机网络的特点 | 第17-18页 |
二、手机网络视域的含义 | 第18页 |
三、实效性的概念及评判标准 | 第18-19页 |
四、运用手机网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一)swot分析理论 | 第19页 |
(二)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 | 第19-20页 |
(三)媒介融合概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21-29页 |
一、综合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现状 | 第21-22页 |
(一)手机网络的用户群体 | 第21页 |
(二)大学生应用手机网络的主要形式 | 第21-22页 |
(三)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2页 |
二、问卷调查分析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差异性 | 第22-29页 |
(一)问卷调研思路和方法 | 第22-23页 |
(二)调研数据整理及分析 | 第23-29页 |
第三章 手机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6页 |
一、手机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9-30页 |
二、手机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创新性有待提高 | 第30-32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方向性有待明晰 | 第32-33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引导力有待加强 | 第33页 |
三、手机网络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一)网络文化和互动对“第一课堂”造成冲击 | 第33-34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商”相对滞后 | 第34页 |
(三)网络边缘价值观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 | 第34-35页 |
(四)高校对教育者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运用手机网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究 | 第36-48页 |
一、深刻分析宏观环境,审时度势 | 第36-39页 |
(一)齐心并力,维护“绿色”手机网络环境 | 第36-37页 |
(二)积极打造手机网络“教育生态圈” | 第37-39页 |
(三)引管结合,营造和谐用网氛围 | 第39页 |
二、积极创新中观平台,因势利导 | 第39-44页 |
(一)完备无线网体系,掌握教育主动权 | 第40-41页 |
(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商” | 第41-43页 |
(三)着力培养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素能 | 第43页 |
(四)巧用手机网络,开展榜样教育 | 第43-44页 |
(五)高校健全网络教育行为的激励机制 | 第44页 |
三、全面把握微观环境,疏通渠道 | 第44-48页 |
(一)转变育人思维,创新教学模式 | 第44-46页 |
(二)结合网络舆论热点,提升教学“时效性” | 第46页 |
(三)结合大学生个性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附录1 | 第54-58页 |
附录2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