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城市文化背景 | 第9页 |
1.1.2 旅游行业背景 | 第9-10页 |
1.2 主题公园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3.3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4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概述 | 第15-22页 |
4.1 主题公园 | 第15-18页 |
4.1.1 概念 | 第15-16页 |
4.1.2 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4.1.3 分类 | 第17-18页 |
4.2 主题文化景观 | 第18-19页 |
4.2.1 概念 | 第18页 |
4.2.2 主题文化景观中的文化特色 | 第18-19页 |
4.3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 第19-22页 |
4.3.1 概念 | 第19页 |
4.3.2 分类 | 第19-20页 |
4.3.3 主要特征 | 第20-21页 |
4.3.4 载体—历史名城 | 第21-22页 |
5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 第22-32页 |
5.1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特征 | 第22-23页 |
5.1.1 园林景观与历史文化主题表达相协调 | 第22页 |
5.1.2 文化景观功能的多重性 | 第22页 |
5.1.3 历史文化景观表达的真实性和延展性 | 第22-23页 |
5.1.4 生态理念融入主题景观 | 第23页 |
5.1.5 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景观内容 | 第23页 |
5.2 影响景观设计的因素 | 第23-24页 |
5.2.1 自然因素 | 第23-24页 |
5.2.2 人文因素 | 第24页 |
5.2.3 社会经济、科技因素 | 第24页 |
5.3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文化的表达途径 | 第24-26页 |
5.3.1 多元化的游览线索 | 第24页 |
5.3.2 微缩的文化景观环境 | 第24-25页 |
5.3.3 艺术的特色景观营造 | 第25页 |
5.3.4 彰显主题重在参与的景观设施建设 | 第25-26页 |
5.4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6-32页 |
5.4.1 文化性原则 | 第26-28页 |
5.4.2 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原则 | 第28-29页 |
5.4.3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9页 |
5.4.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9-30页 |
5.4.5 美学原则 | 第30-32页 |
6 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32-72页 |
6.1 开封市概述 | 第32页 |
6.2 历史文化背景 | 第32-38页 |
6.2.1 宋代文化特色 | 第33-35页 |
6.2.2 北宋都城东京历史变迁 | 第35-36页 |
6.2.3 北宋东京园林特征 | 第36-37页 |
6.2.4《清明上河图》概述 | 第37-38页 |
6.3 清明上河园概述 | 第38-41页 |
6.3.1 清明上河园基本概况 | 第38-39页 |
6.3.2 清明上河园发展历程 | 第39页 |
6.3.3 清明上河园总体景观布局 | 第39-41页 |
6.4 清明上河园与《清明上河图》的关系 | 第41-49页 |
6.4.1 清明上河园一期工程与石渠本《清明上河图》的联系 | 第42-48页 |
6.4.2 清明上河园二期工程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的联系 | 第48-49页 |
6.5 清明上河园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49-69页 |
6.5.1 地形景观 | 第49-51页 |
6.5.2 水体景观 | 第51-54页 |
6.5.3 建筑景观 | 第54-58页 |
6.5.4 植物景观 | 第58-64页 |
6.5.5 园路景观 | 第64-66页 |
6.5.6 园林小品景观 | 第66-69页 |
6.6 宋文化在清明上河园活动项目中的表达 | 第69-70页 |
6.7 清明上河园对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启示 | 第70-71页 |
6.7.1 对历史史实的尊重,全面展现历史文化的魅力 | 第70页 |
6.7.2 将历史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不断追求景观形式的创新 | 第70页 |
6.7.3 与城市形象宣传的密切结合,促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 | 第70-71页 |
6.8 清明上河园有待完善之处及建议 | 第71-72页 |
6.8.1 完善主题景观表达形式 | 第71页 |
6.8.2 丰富景观植物群落配置 | 第71页 |
6.8.3 合理利用园区的闲置空间 | 第71-72页 |
6.8.4 强化园区景观后期的管理 | 第7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2-7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73页 |
7.3 讨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英文摘要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