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中国传统园林时间设计的整体空间“模式”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1-1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2 技术路线第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19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5页
        2.1.1 空间第12-13页
        2.1.2 时间第13-14页
        2.1.3 时间设计第14-15页
        2.1.4 空间模式第15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5-16页
    2.3 相关研究进展第16-19页
3 中西方时空观及园林表达第19-23页
    3.1 西方时空观及园林表达第19-21页
        3.1.1 西方时空观第19页
        3.1.2 西方园林表达第19-21页
    3.2 中国传统时空观及园林表达第21-23页
        3.2.1 中国传统时空观第21页
        3.2.2 中国传统园林表达第21-23页
4 中国传统园林时间设计的空间理论第23-29页
    4.1 时间设计的原理第23-24页
        4.1.1 步移景异与时间设计第23-24页
        4.1.2 曲折路径与时间设计第24页
    4.2 时间设计的机制第24-25页
    4.3 时间设计的必要线、形、空间第25-29页
        4.3.1 复合线第25-26页
        4.3.2 复合形第26-28页
        4.3.3 复合空间第28-29页
    4.4 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质第29页
5 中国传统园林时间设计的整体空间“模式”及现代化转译第29-36页
    5.1 中国传统园林时间设计的五种“模式”第29-34页
        5.1.1 复合形边界第30页
        5.1.2 复合形中心水域第30-31页
        5.1.3 池岛结构第31-33页
        5.1.4 占角物体(建筑、假山)第33页
        5.1.5 复合形循环路径第33-34页
    5.2 时间设计五种“模式”的现代化转译第34-35页
    5.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6 时间设计“模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诠释第36-54页
    6.1 时间设计“模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图示表达第36-51页
        6.1.1 中国传统园林的复合形边界第36-38页
        6.1.2 中国传统园林的复合形中心水域第38-40页
        6.1.3 中国传统园林的池岛结构第40-46页
        6.1.4 中国传统园林的占角物体第46-49页
        6.1.5 中国传统园林的复合形循环路径第49-51页
    6.2 时间设计“模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统计分析第51-53页
    6.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7 时间设计“模式”在现代园林中的演绎第54-64页
    7.1 现代园林的复合形边界第54-56页
    7.2 现代园林的复合形水系第56页
    7.3 现代园林的池岛结构第56-57页
    7.4 现代园林的占角物体第57-59页
    7.5 现代园林的复合形路径第59-62页
    7.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8 结论及创新点第64-66页
    8.1 结论第64-65页
        8.1.1 时间设计是中西方园林的本质差异第64页
        8.1.2 时间设计的原理是“步移景异”第64-65页
        8.1.3 时间设计的必要线形是复合线形第65页
        8.1.4 时间设计的五种“模式”第65页
    8.2 创新点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图索引第69-72页
ABSTRACT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景观设计分析
下一篇:郑州市公园绿地节水效益评价研究--以新建公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