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植物群落研究 | 第10-11页 |
1.1.1 国外植物群落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1.2 国内植物群落相关研究 | 第11页 |
1.2 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 第11-16页 |
1.2.1 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评价方法 | 第12-15页 |
1.2.2 国外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 第15页 |
1.2.3 国内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1.3 郑州市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20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3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第20-25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3.1.2 气候条件 | 第20页 |
3.1.3 植被情况 | 第20页 |
3.1.4 绿化情况 | 第20-21页 |
3.2 研究公园概况 | 第21-22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22-25页 |
3.3.1 样地选取与设置 | 第22页 |
3.3.2 调查内容 | 第22页 |
3.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4 郑州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51页 |
4.1 郑州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生态特征 | 第25-36页 |
4.1.1 植物群落科属组成分析 | 第25-26页 |
4.1.2 植物群落外貌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4.1.3 植物群落频度分析 | 第27-29页 |
4.1.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29-36页 |
4.2 郑州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结构 | 第36-40页 |
4.2.1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4.2.2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4.2.3 植物群落季相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4.2.4 植物群落生长状况分析 | 第40页 |
4.3 郑州城市公园植物群落艺术构成 | 第40-50页 |
4.3.1 植物群落空间类型分析 | 第40-44页 |
4.3.2 植物群落视觉效果分析 | 第44-46页 |
4.3.3 植物群落嗅觉感知分析 | 第46-48页 |
4.3.4 植物群落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分析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郑州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美学评价 | 第51-77页 |
5.1 基于SBE法的景观美学评价 | 第51-57页 |
5.1.1 选取样地 | 第51页 |
5.1.2 样地照片拍摄 | 第51-52页 |
5.1.3 筛选照片 | 第52页 |
5.1.4 评判对象及方式 | 第52-55页 |
5.1.5 评价结果 | 第55-57页 |
5.2 基于AHP法的景观美学评价 | 第57-65页 |
5.2.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57页 |
5.2.2 权重值的确定 | 第57-59页 |
5.2.3 确定类目得分值 | 第59-63页 |
5.2.4 评价结果 | 第63-65页 |
5.3 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65-67页 |
5.4 典型植物群落样地分析 | 第67-76页 |
5.4.1 复层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分析 | 第67-69页 |
5.4.2 邻水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分析 | 第69-70页 |
5.4.3 园林建筑小品旁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分析 | 第70-72页 |
5.4.4 道路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分析 | 第72-74页 |
5.4.5 棕榈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分析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语 | 第77-81页 |
6.1 结论 | 第77-79页 |
6.2 讨论 | 第79页 |
6.3 建议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111页 |
附录1 郑州之林种植树种 | 第87-94页 |
附录2 郑州城市公园植物群落主要观赏植物季相景观特征 | 第94-111页 |
ABSTRACT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