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本论文有关的配体及缩写 | 第10-14页 |
1 绪论 | 第14-44页 |
1.1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 第14-15页 |
1.2 超分子化学和晶体工程 | 第15-16页 |
1.3 模板/结构导向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3.1 有机客体分子在无机骨架构建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1.3.2 新型结构导向剂的使用 | 第19-25页 |
1.4 有机阳离子导向下碘银/铜(I)酸盐杂化物的研究进展 | 第25-42页 |
1.4.1 结构多样化 | 第26-33页 |
1.4.2 结构导向剂与碘银/铜酸盐骨架的相关性 | 第33-37页 |
1.4.3 卤金属酸盐杂化物结构与性能性关系 | 第37-42页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42-44页 |
2 动态超分子聚集体导向的碘银酸盐杂化物的合成及对称性匹配研究 | 第44-68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页 |
2.1.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45-47页 |
2.1.3 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第47-49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9-66页 |
2.2.1 合成方面 | 第49-50页 |
2.2.2 晶体结构 | 第50-58页 |
2.2.3 结构导向剂的对称性和电荷密度对无机骨架构建的影响 | 第58-62页 |
2.2.4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62页 |
2.2.5 红外光谱 | 第62-63页 |
2.2.6 紫外吸收光谱 | 第63-64页 |
2.2.7 荧光光谱 | 第64-65页 |
2.2.8 热重分析 | 第65-66页 |
2.3 小结 | 第66-68页 |
3 构象手性阳离子导向的碘银/铜酸盐杂化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 第68-8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9页 |
3.1.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69-71页 |
3.1.3 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第71-7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2-84页 |
3.2.1 合成方面 | 第72-73页 |
3.2.2 晶体结构 | 第73-79页 |
3.2.3 结构导向剂的取代基和电荷位置异构对杂化物堆积结构的影响 | 第79-81页 |
3.2.4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81页 |
3.2.5 SEM-EDS分析 | 第81-82页 |
3.2.6 红外光谱 | 第82页 |
3.2.7 紫外吸收光谱 | 第82-83页 |
3.2.8 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 | 第83-84页 |
3.3 小结 | 第84-86页 |
4 异烟酰胺衍生物阳离子导向下碘银/铜酸盐杂化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 第86-112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86-91页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6页 |
4.1.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86-89页 |
4.1.3 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第89-9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91-111页 |
4.2.1 合成方面 | 第91-92页 |
4.2.2 晶体结构 | 第92-101页 |
4.2.3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101-102页 |
4.2.4 红外光谱 | 第102页 |
4.2.5 核磁共振(NMR)谱 | 第102-103页 |
4.2.6 紫外吸收光谱和光致变色行为 | 第103-107页 |
4.2.7 光致变色的影响因素 | 第107-109页 |
4.2.8 电子顺磁共振(EPR)图谱 | 第109-110页 |
4.2.9 热重分析 | 第110-111页 |
4.3 小结 | 第111-112页 |
5 吡啶衍生物阳离子导向碘银/铜酸盐杂化物的合成及热致变色性能 | 第112-126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113-117页 |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13页 |
5.1.2 阳离子盐及化合物的合成 | 第113-115页 |
5.1.3 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第115-11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5页 |
5.2.1 晶体结构 | 第117-120页 |
5.2.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120-121页 |
5.2.3 红外光谱 | 第121页 |
5.2.4 紫外吸收光谱和热致变色 | 第121-123页 |
5.2.5 热致变色的影响因素 | 第123-125页 |
5.3 小结 | 第125-12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总结 | 第126-127页 |
6.2 展望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56页 |
附录 | 第156-17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