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纳米多糖颗粒的制备及成膜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食用菌多糖 | 第9-14页 |
1.1.1 食用菌的概述 | 第9-10页 |
1.1.2 食用菌多糖的制备方法 | 第10-13页 |
1.1.3 食用菌多糖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 第13-14页 |
1.2 金针菇 | 第14页 |
1.3 食品纳米技术 | 第14-15页 |
1.4 可食膜 | 第15-17页 |
1.4.1 可食膜概述 | 第15页 |
1.4.2 可食膜的分类 | 第15-17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8页 |
2.2.1 金针菇纳米多糖的碱法制备及表征 | 第20-23页 |
2.2.2 金针菇纳米多糖的酶法制备及表征 | 第23-25页 |
2.2.3 金针菇可食膜的制备及研究 | 第25-27页 |
2.2.4 数据统计 | 第27-28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28-51页 |
3.1 碱处理制备金针菇纳米多糖 | 第28-35页 |
3.1.1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8页 |
3.1.2 金针菇纳米多糖的微观形态 | 第28-29页 |
3.1.3 红外分析 | 第29-30页 |
3.1.4 XRD分析 | 第30-31页 |
3.1.5 热稳定性 | 第31-33页 |
3.1.6 流变性质 | 第33-35页 |
3.1.7 小节 | 第35页 |
3.2 酶处理制备金针菇纳米多糖 | 第35-43页 |
3.2.1 化学成分分析 | 第35页 |
3.2.2 微观形态 | 第35-36页 |
3.2.3 红外分析(FTIR) | 第36-37页 |
3.2.4 XRD分析 | 第37-38页 |
3.2.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38-40页 |
3.2.6 流变性质 | 第40-42页 |
3.2.7 阳离子吸附能力(CEC) | 第42页 |
3.2.8 小节 | 第42-43页 |
3.3 金针菇可食膜的研究 | 第43-51页 |
3.3.1 厚度 | 第43页 |
3.3.2 宏观结构 | 第43-44页 |
3.3.3 微观结构 | 第44-46页 |
3.3.4 机械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3.3.5 水蒸气透过率(WVTR) | 第47-48页 |
3.3.6 透光率分析 | 第48页 |
3.3.7 DSC分析 | 第48-49页 |
3.3.8 TG分析 | 第49-50页 |
3.3.9 小节 | 第50-51页 |
4 结论 | 第51-52页 |
5 展望 | 第52-5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8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