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1 境外的研究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启示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节地挖潜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节地挖潜 | 第17页 |
2.1.2 精明用地 | 第17页 |
2.1.3 粗放用地 | 第17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地租地价理论 | 第18页 |
2.2.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18-19页 |
2.2.4 集聚效应理论 | 第19页 |
2.2.5 土地规划理论 | 第19-20页 |
2.2.6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3 马鞍山市概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1-31页 |
3.1 马鞍山市概况 | 第21-22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3.1.2 经济社会条件 | 第22页 |
3.2 马鞍山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3.2.1 建设用地结构 | 第22-23页 |
3.2.2 建设用地布局 | 第23页 |
3.2.3 建设用地动态变化 | 第23-25页 |
3.3 马鞍山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3.1 建设用地供给矛盾突出 | 第25页 |
3.3.2 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不尽合理 | 第25页 |
3.3.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 第25-26页 |
3.4 马鞍山市节地挖潜实践 | 第26-31页 |
3.4.1 挖掘潜力, 盘活存量用地 | 第26-27页 |
3.4.2 改造旧城,节约集约用地 | 第27页 |
3.4.3 拓展空间,优化开发区用地 | 第27-28页 |
3.4.4“两退两进”,推进优地优用 | 第28页 |
3.4.5 创新模式,推进土地立体利用 | 第28-29页 |
3.4.6 化废为宝,实现土地资源再生利用 | 第29页 |
3.4.7 监管并重,杜绝违法用地 | 第29-31页 |
4 基于马鞍山市实践的城乡建设用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6页 |
4.1 基本思路 | 第31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依据 | 第31-32页 |
4.2.1 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4.2.2 构建依据 | 第32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 第32-34页 |
4.4 建立评价模型 | 第34-36页 |
4.4.1 原始数据无纲量化处理 | 第34页 |
4.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6页 |
5 马鞍山市城乡建设用地节地挖潜潜力评价 | 第36-41页 |
5.1 评价级别的构建 | 第36页 |
5.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 第36-37页 |
5.3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因子分级及指标值标准化 | 第37-38页 |
5.4 潜力级别的划分 | 第38-39页 |
5.5 马鞍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5.5.1 马鞍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果单因子分析 | 第39-40页 |
5.5.2 马鞍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 第40-41页 |
6 基于马鞍山市节地挖潜实践与评价的思考 | 第41-46页 |
6.1 完善马鞍山市节地挖潜的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 | 第41-43页 |
6.1.1 以信息化促进土地管理精准化 | 第41页 |
6.1.2 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 第41页 |
6.1.3 制定妥善的安置补偿方案 | 第41页 |
6.1.4 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 第41-42页 |
6.1.5 加快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 第42页 |
6.1.6 加强建设用地批后动态监测管理 | 第42页 |
6.1.7 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 | 第42-43页 |
6.2 通过土地“供给侧”改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 | 第43-46页 |
6.2.1 充分运用价格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化配置 | 第43页 |
6.2.2 建立并完善的土地使用成本约束机制 | 第43页 |
6.2.3 增加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机制 | 第43-44页 |
6.2.4 以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机制促进土地结构优化 | 第44页 |
6.2.5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44页 |
6.2.6 强化土地规划的法律效力 | 第44-45页 |
6.2.7 制定合理的集约用地总体实施方案 | 第45-46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7.1 结论 | 第46页 |
7.2 讨论 | 第46-48页 |
7.2.1 取得的成果 | 第46-47页 |
7.2.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介绍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