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 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马克思生态观概述 | 第14-24页 |
2.1 马克思生态观的历史进程 | 第14-17页 |
2.1.1 萌芽时期 | 第14-15页 |
2.1.2 形成时期 | 第15-16页 |
2.1.3 成熟时期 | 第16-17页 |
2.2 马克思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2.2.1 人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 第17-18页 |
2.2.2 揭示了人与生态环境对抗的根源 | 第18-19页 |
2.2.3 人民群众是实现人与生态和谐统一的依靠主体和价值归属 | 第19页 |
2.2.4 共产主义制度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 | 第19-20页 |
2.3 马克思生态观对达茂旗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 第20-24页 |
2.3.1 人与生态的和谐统一:达茂旗生态环境保护的世界观基础 | 第20-21页 |
2.3.2 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达茂旗生态环境保护的依靠主体和价值归属 | 第21-22页 |
2.3.3 制度的优越性:达茂旗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 | 第22-24页 |
3 达茂旗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39页 |
3.1 达茂旗简介 | 第24-25页 |
3.1.1 自然概况介绍 | 第24-25页 |
3.1.2 社会情况概括 | 第25页 |
3.2 达茂旗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3.2.1 达茂旗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的成绩 | 第25-28页 |
3.2.2 达茂旗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3.3 达茂旗生态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3.3.1 自然因素 | 第33页 |
3.3.2 社会经济原因 | 第33-39页 |
4 在马克思生态观的指导下加强达茂旗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 第39-45页 |
4.1 加强生态经济建设 | 第39-42页 |
4.1.1 深化思想观念创新,重塑生态经济建设理念 | 第39-40页 |
4.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达茂旗经济发展新模式 | 第40-41页 |
4.1.3 将生态经济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等紧密结合 | 第41-42页 |
4.2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 第42-44页 |
4.2.1 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 | 第42-43页 |
4.2.2 建立完善生态行政制度体系 | 第43页 |
4.2.3 建立与健全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制度 | 第43页 |
4.2.4 完善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 | 第43-44页 |
4.3 加强生态意识建设 | 第44-45页 |
4.3.1 建立与完善生态教育与宣传机制,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44页 |
4.3.2 建立与完善公众生态消费意识,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