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4-15页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5页 |
(三)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3. 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18页 |
(四) 本文的逻辑框架 | 第18-19页 |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 土地流转 | 第19页 |
2.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 第19-20页 |
3. 农业现代化 | 第20-21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 产权理论 | 第21页 |
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1-22页 |
3.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2页 |
4. 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 | 第22-23页 |
5.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3-24页 |
二、土地产权制度调整对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 | 第24-32页 |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 | 第24-27页 |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 第24-25页 |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的特征 | 第25-26页 |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 | 第26-27页 |
(二) 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 第27-32页 |
1. 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27-29页 |
2. 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作用机理 | 第29-32页 |
三、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实证分析 | 第32-41页 |
(一)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业生产力变化的统计模型分析 | 第32-3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2. 方法设计与模型选择 | 第33-34页 |
3. 模型选择变量与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二)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38-41页 |
1. 农业生产要素中资本与劳动比率的改变 | 第39页 |
2. 实现了农业生产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安排 | 第39页 |
3. 农业社会向新的“区域社会”转变 | 第39-40页 |
4. 农业分工细化与农业产业链的延长 | 第40页 |
5.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组织化转变 | 第40-41页 |
四、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6页 |
(一)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动力不足 | 第41-42页 |
1. 农业技术创新供给不足 | 第41-42页 |
2. 农民培训和农业科研供给不足 | 第42页 |
(二) 新型经营体系不健全 | 第42-44页 |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不易 | 第42-43页 |
2. 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 | 第43-44页 |
3.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 第44页 |
(三) 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44-46页 |
1. 农村基础结构供给落后 | 第44页 |
2.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备 | 第44-45页 |
3. 资金融通服务不完善 | 第45页 |
4. 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备 | 第45-46页 |
五、土地流转背景下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措施 | 第46-51页 |
(一) 增强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力 | 第46-47页 |
1.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 | 第46页 |
2. 创新农民的培训方式 | 第46-47页 |
(二) 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 第47-48页 |
1. 赋予经营主体更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 | 第47页 |
2. 解决制度制约 | 第47-48页 |
3. 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 第48页 |
(三) 改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 第48-51页 |
1. 改善农村基础结构 | 第48页 |
2.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第48-49页 |
3. 完善资金融通服务体系 | 第49页 |
4. 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 | 第49页 |
5. 提高政府对农业支持的力度 | 第49-51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51-53页 |
(一) 结论 | 第51页 |
(二) 启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