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Mn13Cr2高锰钢不同条件下加工硬化及冲击磨损行为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高锰钢 | 第14-18页 |
1.2.1 高锰钢的成分 | 第14-17页 |
1.2.2 高锰钢的组织与性能 | 第17-18页 |
1.3 高锰钢的发展与改进 | 第18-20页 |
1.3.1 高锰钢的改性处理 | 第18-19页 |
1.3.2 高锰钢热处理新工艺 | 第19-20页 |
1.3.3 高锰钢表面预硬化处理 | 第20页 |
1.4 高锰钢铸件的热处理 | 第20-22页 |
1.4.1 高锰钢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 第21页 |
1.4.2 高锰钢热处理工艺参数选择 | 第21-22页 |
1.5 高锰钢的加工硬化机制 | 第22-26页 |
1.5.1 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硬化假说 | 第22-23页 |
1.5.2 孪晶强化理论 | 第23-24页 |
1.5.3 位错强化理论 | 第24页 |
1.5.4 Fe-Mn-C原子团强化理论 | 第24-25页 |
1.5.5 动态应变时效理论 | 第25页 |
1.5.6 纳米晶与非晶镶嵌分布 | 第25-26页 |
1.5.7 综合强化理论 | 第26页 |
1.6 高锰钢的磨损概述 | 第26-27页 |
1.7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7.1 选题背景 | 第27-28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内容 | 第29-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2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9-30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30-35页 |
2.3.1 铸造+水韧处理 | 第30-31页 |
2.3.2 热模拟压缩实验 | 第31-32页 |
2.3.3 动载磨料磨损实验 | 第32-33页 |
2.3.4 硬度测试 | 第33页 |
2.3.5 金相(OM)观察 | 第33页 |
2.3.6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3页 |
2.3.7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33-34页 |
2.3.8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4-35页 |
第3章 高锰钢静态压缩时加工硬化机理的研究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加工硬化模型 | 第35-37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3.3.1 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应变速率对高锰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38-42页 |
3.3.3 压缩量对高锰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2-46页 |
3.3.4 压缩量对加工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静态压缩工况下高锰钢加工硬化机理的探讨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高锰钢动态冲击时加工硬化及磨损行为的研究 | 第49-6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高锰钢的实际工况条件分析 | 第49-50页 |
4.3 冲击磨料磨损 | 第50-58页 |
4.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4.3.2 相对冲击功与耐磨性的关系 | 第51-52页 |
4.3.3 相对冲击功与磨损表面硬度的关系 | 第52-54页 |
4.3.4 相对冲击功对加工硬化层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5 冲击时间对加工硬化层厚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 循环冲击工况下高锰钢加工硬化机理探讨 | 第58-64页 |
4.5 磨损表面分析及磨损机理的探讨 | 第64-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