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电积锌 | 第13-15页 |
1.2.1 湿法炼锌过程 | 第13-14页 |
1.2.2 能耗分析 | 第14-15页 |
1.3 二氧化铅阳极概述 | 第15-17页 |
1.3.1 二氧化铅简介 | 第15页 |
1.3.2 非金属基二氧化铅电极 | 第15-16页 |
1.3.3 金属基二氧化铅阳极 | 第16页 |
1.3.4 新型钛基二氧化铅阳极 | 第16-17页 |
1.4 有机添加剂在电沉积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1 有机添加剂概述 | 第17页 |
1.4.2 有机添加剂在阴极电沉积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4.3 有机添加剂改性钛基二氧化铅阳极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电沉积 | 第18-19页 |
1.5.1 电沉积原理及目的 | 第18页 |
1.5.2 电沉积历程 | 第18页 |
1.5.3 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电沉积 | 第18-19页 |
1.6 电结晶 | 第19-20页 |
1.6.1 电结晶原理 | 第19页 |
1.6.2 电结晶理论 | 第19页 |
1.6.3 电结晶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2.1 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2.2 有机添加剂改性Ti/PbO_2阳极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1 钛基体前处理 | 第24页 |
2.2.2 PbO_2镀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 二氧化铅镀层表征 | 第25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5页 |
2.3.2 X射线衍射仪 | 第25页 |
2.4 电化学实验 | 第25-27页 |
2.4.1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2.4.2 PbO_2电沉积行为研究 | 第26页 |
2.4.3 测试平台搭建 | 第26-27页 |
2.5 电化学测量方法 | 第27-31页 |
2.5.1 线性扫描伏安法 | 第27-28页 |
2.5.2 循环伏安法 | 第28页 |
2.5.3 计时电流法 | 第28-29页 |
2.5.4 Tafel曲线 | 第29页 |
2.5.5 电化学阻抗谱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有机添加剂对Ti/PbO_2电极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1-41页 |
3.1 XRD分析 | 第31-32页 |
3.2 SEM分析 | 第32-34页 |
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4-39页 |
3.3.1 析氧电催化活性 | 第34-36页 |
3.3.2 耐腐蚀性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有机添加剂存在下的二氧化铅电沉积机理研究 | 第41-57页 |
4.1 二氧化铅的电沉积 | 第41-48页 |
4.1.1 二氧化铅电沉积机理 | 第41-42页 |
4.1.2 二氧化铅在铂电极上的电沉积行为 | 第42-43页 |
4.1.3 电沉积二氧化铅的动力学特征 | 第43-48页 |
4.2 有机添加剂存在下二氧化铅的电沉积 | 第48-53页 |
4.2.1 有机添加剂对二氧化铅电沉积行为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有机添加剂存在下电沉积二氧化铅的动力学特征 | 第49-53页 |
4.3 活性层上二氧化铅的电沉积 | 第53-55页 |
4.3.1 二氧化铅的逐层电沉积 | 第53-54页 |
4.3.2 有机添加剂对活性层上电沉积二氧化铅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有机添加剂存在下二氧化铅电结晶动力学研究 | 第57-71页 |
5.1 电结晶动力学成核的数学模型 | 第57-59页 |
5.2 二氧化铅在铂电极上的电结晶 | 第59-66页 |
5.2.1 计时电流曲线对二氧化铅电结晶过程的描述 | 第59-60页 |
5.2.2 二氧化铅的动力学成核 | 第60-61页 |
5.2.3 扩散系数的求算及误差原因分析 | 第61-62页 |
5.2.4 Scharifker-Hills模型对二氧化铅电结晶模式的定性分析 | 第62-64页 |
5.2.5 二氧化铅动力学成核参数的求算 | 第64-66页 |
5.3 有机添加剂对二氧化铅电结晶的影响 | 第66-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