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抗菌材料简介 | 第11-12页 |
1.2 无机抗菌材料 | 第12-13页 |
1.2.1 金属离子型无机抗菌材料 | 第12页 |
1.2.2 光催化型无机抗菌材料 | 第12-13页 |
1.2.3 复合型无机抗菌材料 | 第13页 |
1.3 锌型无机抗菌材料 | 第13-14页 |
1.4 稀土元素 | 第14-15页 |
1.4.1 稀土元素简介 | 第14页 |
1.4.2 稀土元素优化改善材料的性能 | 第14-15页 |
1.5 协同作用 | 第15-16页 |
1.6 无机抗菌材料的应用 | 第16-18页 |
1.6.1 陶瓷领域的应用 | 第17页 |
1.6.2 家纺加工领域的应用 | 第17页 |
1.6.3 纸质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17-18页 |
1.6.4 玻璃领域的应用 | 第18页 |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19-25页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19-20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2 稀土-锌型抗菌白炭黑的制备 | 第20-21页 |
2.3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 第21页 |
2.4 抗菌实验 | 第21页 |
2.5 锌-铈抗菌白炭黑的性能表征 | 第21-25页 |
2.5.1 比表面积测定 | 第21-22页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2页 |
2.5.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 第22页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2-23页 |
2.5.5 原子吸收光谱仪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锌-铈抗菌白炭黑的制备及优化 | 第25-39页 |
3.1 反应条件对锌-铈抗菌白炭黑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25-30页 |
3.1.1 锌离子浓度对锌-铈抗菌白炭黑抑菌率的影响 | 第25-27页 |
3.1.2 铈离子浓度对锌-铈抗菌白炭黑抑菌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3 反应时间对锌-铈抗菌白炭黑抑菌率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 响应曲面法优化 | 第30-36页 |
3.2.1 响应曲面法实验 | 第30-32页 |
3.2.2 模拟精度分析 | 第32-33页 |
3.2.3 响应曲面分析 | 第33-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锌-铈抗菌白炭黑的性能表征 | 第39-47页 |
4.1 表面形貌及元素成分和含量分析 | 第39-40页 |
4.2 比表面积检测 | 第40-41页 |
4.3 锌和铈的担载形式 | 第41-43页 |
4.4 锌和铈的元素定量分析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五章 锌、铈共掺杂白炭黑的协同抑菌性能 | 第47-55页 |
5.1 协同抑菌 | 第47页 |
5.2 锌-铈抗菌白炭黑的协同效应判断 | 第47-49页 |
5.3 锌-铈抗菌白炭黑的协同作用分析 | 第49-52页 |
5.3.1 粒径检测分析 | 第49-50页 |
5.3.2 比表面积检测 | 第50-51页 |
5.3.3 样品中锌的担载量 | 第51页 |
5.3.4 浸出液中锌的溶出量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六章 锌-铈抗菌白炭黑的应用研究 | 第55-61页 |
6.1 锌-铈抗菌陶瓷的制备方法 | 第55页 |
6.2 锌-铈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研究 | 第55-59页 |
6.2.1 添加量对抗菌陶瓷影响 | 第55-57页 |
6.2.2 烧结温度对抗菌陶瓷影响 | 第57-58页 |
6.2.3 保温时间对抗菌陶瓷影响 | 第58-59页 |
6.3 锌-铈抗菌陶瓷的检测 | 第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附录A | 第77-79页 |
附录B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