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2.1 有关就业报道的研究 | 第8-11页 |
1.2.2 有关个人或社会群体的媒介形象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3 有关《中国青年报》报道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1.3.2 内容分析法 | 第18页 |
1.4 概念定位 | 第18-21页 |
1.4.1 就业与创业 | 第18-19页 |
1.4.2“另类就业” | 第19-21页 |
第2章 国内媒体中大学生“另类就业”报道概述 | 第21-28页 |
2.1“另类就业”报道的基本现状 | 第21-23页 |
2.1.1 数量增多 | 第21-22页 |
2.1.2 类型丰富 | 第22页 |
2.1.3 体裁多样 | 第22-23页 |
2.2“另类就业”报道产生的原因 | 第23-28页 |
2.2.1 就业形势与环境压迫 | 第23-25页 |
2.2.2 大学生“另类”选择增多 | 第25页 |
2.2.3 人才价值观多元化 | 第25-26页 |
2.2.4 媒体新闻价值追求 | 第26-28页 |
第3章 《中国青年报》“另类就业”报道的文本分析 | 第28-50页 |
3.1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2《中国青年报》“另类就业”报道统计分析 | 第29-38页 |
3.2.1 样本选取说明 | 第29-30页 |
3.2.2 样本数据分析 | 第30-37页 |
3.2.3 小结 | 第37-38页 |
3.3 《中国青年报》“另类就业”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构建 | 第38-46页 |
3.3.1 形象构成的基本要素 | 第38-43页 |
3.3.1.1 身份特征 | 第38-42页 |
3.3.1.2 品质特征 | 第42-43页 |
3.3.2 五种主要形象 | 第43-46页 |
3.3.2.1 坚持追梦的年轻人 | 第43-44页 |
3.3.2.2 初有收获的实干家 | 第44页 |
3.3.2.3 传统行业的革新者 | 第44-45页 |
3.3.2.4 优惠政策的帮扶者 | 第45页 |
3.3.2.5 需要指导的社会新人 | 第45-46页 |
3.4《中国青年报》“另类就业”报道的特点 | 第46-50页 |
3.4.1 以成功事例为主,宣传正能量群像 | 第46-47页 |
3.4.2 具有追踪意识,关注人物后续发展 | 第47-48页 |
3.4.3 注意挖掘主题,报道格局更深远 | 第48-50页 |
第4章 《中国青年报》“另类就业”报道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 第50-56页 |
4.1《中国青年报》“另类就业”报道存在的不足 | 第50-54页 |
4.1.1 强调学历身份,制造“噱头”吸引眼球 | 第50页 |
4.1.2 关注心路历程内容居多,指导性仍需加强 | 第50-51页 |
4.1.3 报道平衡性不足,与现实情况有所差距 | 第51-53页 |
4.1.4 大学生形象构建片面,未能反映真实全面的群像 | 第53-54页 |
4.2《中国青年报》“另类就业”报道不足的原因 | 第54-56页 |
4.2.1 媒体定位和媒介竞争的影响 | 第54页 |
4.2.2 媒体记者“审美疲劳”,以及受到行业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54-56页 |
第5章 对媒体改进报道大学生“另类就业”的建议 | 第56-59页 |
5.1 注意报道平衡,反映总体真实 | 第56-57页 |
5.2 提倡理性思考,忌误导就业观 | 第57页 |
5.3 加强报道深度,增强指导性 | 第57-58页 |
5.4 改变刻板印象,塑造更好群像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