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热冲压成形技术 | 第16-24页 |
1.2.1 热冲压成形原理及工艺流程 | 第16-18页 |
1.2.2 热冲压成形工艺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3 热冲压成形工艺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4 热冲压成形工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第24页 |
1.3 性能梯度分布热冲压成形技术 | 第24-31页 |
1.3.1 性能梯度分布热冲压成形工艺概述 | 第25-29页 |
1.3.2 性能梯度分布热冲压成形工艺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1.3.3 性能梯度分布热冲压成形工艺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31-32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性能梯度分布热冲压成形研究基础 | 第34-60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热冲压成形的变形基础 | 第34-41页 |
2.2.1 热塑性变形机理 | 第34-36页 |
2.2.2 热塑性变形时的强化机理 | 第36-37页 |
2.2.3 热塑性变形时的软化机理 | 第37-39页 |
2.2.4 热塑性变形时的损伤机理 | 第39-41页 |
2.3 热冲压成形的传热基础 | 第41-50页 |
2.3.1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 第42页 |
2.3.2 热冲压成形工艺的传热分析 | 第42-43页 |
2.3.3 傅立叶定律及各种传热系数 | 第43-47页 |
2.3.4 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 | 第47-50页 |
2.4 热冲压成形的相变基础 | 第50-58页 |
2.4.1 金属固态相变热力学 | 第50-52页 |
2.4.2 金属固态相变动力学 | 第52-53页 |
2.4.3 硼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 第53-55页 |
2.4.4 硼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 第55-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硼钢分区冷却热冲压成形工艺研究 | 第60-92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高温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60-70页 |
3.2.1 高温单向拉伸试验 | 第60-63页 |
3.2.2 损伤本构模型建模 | 第63-67页 |
3.2.3 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 第67-69页 |
3.2.4 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第69-70页 |
3.3 奥氏体分解模型的建立 | 第70-75页 |
3.3.1 相变分解模型建模 | 第70-73页 |
3.3.2 模型参数确定及评价 | 第73-74页 |
3.3.3 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第74-75页 |
3.4 基于损伤–相变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75-78页 |
3.4.1 损伤–相变模型的实现 | 第75-77页 |
3.4.2 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77-78页 |
3.5 分区冷却热冲压成形工艺的有限元分析 | 第78-90页 |
3.5.1 分区冷却热冲压成形的问题描述 | 第79页 |
3.5.2 分区冷却热冲压成形工艺仿真 | 第79-82页 |
3.5.3 工艺参数对材料成形性影响 | 第82-85页 |
3.5.4 工艺参数对相变后材料性能影响 | 第85-9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4章 硼钢分区加热热冲压成形仿真方法研究 | 第92-114页 |
4.1 引言 | 第92页 |
4.2 奥氏体形成模型的建立 | 第92-96页 |
4.2.1 奥氏体形成模型建模 | 第92-95页 |
4.2.2 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第95-96页 |
4.3 高温变形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96-98页 |
4.3.1 高温变形本构模型建模 | 第96-97页 |
4.3.2 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第97-98页 |
4.4 奥氏体分解模型的建立 | 第98-105页 |
4.4.1 热成形淬冷试验 | 第98-100页 |
4.4.2 贝氏体形成模型建模 | 第100-104页 |
4.4.3 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第104-105页 |
4.5 分区加热热冲压成形工艺的有限元模拟 | 第105-112页 |
4.5.1 分区加热热冲压成形工艺仿真方案 | 第105-108页 |
4.5.2 分区加热热冲压成形工艺建模 | 第108-109页 |
4.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9-11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硼钢成形过程对服役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114-142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不考虑成形损伤的硼钢零件弯曲仿真分析 | 第114-121页 |
5.2.1 模型的构建 | 第114-115页 |
5.2.2 材料常数的确定 | 第115-116页 |
5.2.3 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第116-117页 |
5.2.4 不考虑成形影响零件的弯曲仿真分析 | 第117-121页 |
5.3 考虑成形损伤的硼钢成形及服役过程模拟试验 | 第121-130页 |
5.3.1 材料与设备 | 第121页 |
5.3.2 试件与方案 | 第121-124页 |
5.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0页 |
5.4 考虑成形损伤的硼钢零件弯曲仿真分析 | 第130-139页 |
5.4.1 模型的构建 | 第130-131页 |
5.4.2 材料常数的确定 | 第131-132页 |
5.4.3 模型验证 | 第132-135页 |
5.4.4 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第135-136页 |
5.4.5 考虑成形影响后零件的弯曲仿真分析 | 第136-13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第6章 基于汽车侧碰性能的抗撞件材料性能分区设计研究 | 第142-162页 |
6.1 引言 | 第142-143页 |
6.2 整车侧面碰撞仿真分析 | 第143-152页 |
6.2.1 整车侧面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43-149页 |
6.2.2 整车侧面碰撞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149-152页 |
6.3 基于分区加热热冲压成形的B柱优化分析与方案确定 | 第152-156页 |
6.3.1 基于分区加热热冲压成形的B柱轻量化优化分析 | 第152-154页 |
6.3.2 基于分区加热热冲压成形的B柱方案确定 | 第154-156页 |
6.4 分区加热热冲压成形新加强板的有限元模拟 | 第156-158页 |
6.4.1 新加强板的加热、保温和转移工艺模拟 | 第156-157页 |
6.4.2 新加强板的成形和淬冷工艺模拟 | 第157-158页 |
6.5 成形后的整车侧面碰撞仿真分析 | 第158-16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2-16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62-164页 |
7.2 创新成果 | 第164-16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6页 |
附录 | 第186-18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8-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