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的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同课异构"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同课异构"的实践操作研究 | 第11-13页 |
(三) 对"同课异构"的反思 | 第13-14页 |
(四) 相关的硕士论文研究 | 第14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一)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同课异构"研究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契合 | 第16-21页 |
一、"同课异构"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背景 | 第16-19页 |
(一) 近三十年语文阅读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二) 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方面发展的要求 | 第18-19页 |
二、"同课异构"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一) 促进教师合作学习 | 第19页 |
(二) 培养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 | 第19-20页 |
(三) 培养教师研究学情的习惯和能力 | 第20页 |
(四) 培养教师科研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一、"同课异构"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21-26页 |
(一) "同课异构"的一般涵义 | 第21-22页 |
(二) 相关概念的涵义阐述 | 第22-23页 |
(三)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类型 | 第23-24页 |
(四)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操作的一般流程 | 第24-25页 |
(五)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涵义分析 | 第26-32页 |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之"同课"涵义辨析 | 第26-28页 |
(二)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之"同"的理据分析 | 第28-29页 |
(三) "同课异构"之"异构"涵义辨析 | 第29-30页 |
(四) 语文阅读教学"同课"而"异构"的理论依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成因分析 | 第32-44页 |
一、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之"异"及成因分析 | 第33-41页 |
(一)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同 | 第33-37页 |
(二)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分析不同 | 第37-40页 |
(三) 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不同 | 第40-41页 |
二、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之"异" | 第41-44页 |
(一) 语文阅读教学结构呈现的两个维度 | 第41-42页 |
(二) 课例评析语文阅读教学结构呈现之异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有效建构 | 第44-70页 |
一、"教什么"之"异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 | 第57-61页 |
(一) 基于语文阅读教材的教学内容开发 | 第57-59页 |
(二) 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开发 | 第59-61页 |
二、"怎么教"之"异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 | 第61-70页 |
(一) 教学方法的分类 | 第61-62页 |
(二) 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一般特点 | 第62-63页 |
(三) 课例评析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 | 第63-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注释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