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统计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0.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3 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0.3.1 创新 | 第14-15页 |
0.3.2 不足 | 第15-16页 |
1 指标设计与数据收集整理 | 第16-26页 |
1.1 产业结构指标 | 第16-19页 |
1.1.1 各产业增加值 | 第16-17页 |
1.1.2 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第17页 |
1.1.3 产业结构变异度 | 第17-18页 |
1.1.4 产业结构变动方向 | 第18页 |
1.1.5 产业结构变动速度 | 第18-19页 |
1.2 就业结构指标 | 第19-22页 |
1.2.1 各个产业从业人数 | 第19-20页 |
1.2.2 各个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重 | 第20-21页 |
1.2.3 就业结构变异度 | 第21-22页 |
1.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指标 | 第22-26页 |
1.3.1 相关系数 | 第22页 |
1.3.2 结构偏离度 | 第22-24页 |
1.3.3 就业弹性 | 第24-26页 |
2 模型与方法的选择 | 第26-32页 |
2.1 半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 第26页 |
2.1.1 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 | 第26页 |
2.1.2 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2.2 协整分析 | 第26-29页 |
2.2.1 单位根检验 | 第26页 |
2.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26-27页 |
2.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27-29页 |
2.3 灰色预测模型 | 第29-32页 |
2.3.1 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2.3.2 模型的检验 | 第30-32页 |
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32-41页 |
3.1 产业结构现状 | 第32-37页 |
3.1.1 各产业增加值 | 第32-33页 |
3.1.2 各产业增加占GDP比重 | 第33-34页 |
3.1.3 产业结构变异度 | 第34-35页 |
3.1.4 产业结构变动方向 | 第35-36页 |
3.1.5 产业结构变动速度 | 第36-37页 |
3.2 就业结构现状 | 第37-41页 |
3.2.1 各产业从业人数 | 第37-38页 |
3.2.2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 第38-39页 |
3.2.3 就业结构变异度 | 第39-41页 |
4 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分析 | 第41-56页 |
4.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 | 第41-47页 |
4.1.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比 | 第41-43页 |
4.1.2 相关系数 | 第43-44页 |
4.1.3 结构偏离度 | 第44-45页 |
4.1.4 就业弹性 | 第45-47页 |
4.2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影响 | 第47-56页 |
4.2.1 协整分析 | 第47-53页 |
4.2.2 产业结构变动对第一产业就业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3 产业结构变动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影响 | 第54页 |
4.2.4 产业结构变动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 | 第54-56页 |
5 基于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预测 | 第56-60页 |
5.1 各产业总值的预测 | 第56-58页 |
5.1.1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5.1.2 灰色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57-58页 |
5.1.3 预测结果 | 第58页 |
5.2 就业结构的预测 | 第58-60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5.2.2 就业结构的测算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