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剪切场下聚合物的结晶形态 | 第13-17页 |
1.2.1 Shish-kebab及其形成机理 | 第14-15页 |
1.2.2 晶型的转变 | 第15-16页 |
1.2.3 其他结晶形态 | 第16-17页 |
1.3 剪切场下聚合物的结晶动力学 | 第17-25页 |
1.3.1 剪切场下结晶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1.3.2 剪切场下结晶动力学与结晶形态的关系 | 第22-25页 |
1.4 长链支化对聚合物剪切场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25-26页 |
1.5 聚合物共混及填充体系的剪切场结晶行为 | 第26-30页 |
1.5.1 粒子填充体系 | 第26-29页 |
1.5.2 共混物体系 | 第29-30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剪切场诱导不同支化度的长链支化聚乳酸结晶动力学及结晶形态转变 | 第33-51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2.2.1 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2.2.2 动态粘弹性测试 | 第35页 |
2.2.3 剪切场诱导结晶动力学测试 | 第35页 |
2.2.4 偏光显微镜(POM)观察形态演变 | 第35-36页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9页 |
2.3.1 Linear PLA和不同支化度的LCB PLA样品的流变学特性 | 第36-39页 |
2.3.2 Linear PLA和不同支化度的LCB PLA样品剪切场下的结晶动力学 | 第39-43页 |
2.3.3 流变法确定剪切场下的成核密度 | 第43-46页 |
2.3.4 静态和剪切条件下linear PLA和LCB PLA的结晶形貌 | 第46-48页 |
2.3.5 剪切场下从球晶到取向晶体形貌转变的机理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等规聚丙烯剪切场下预形成球晶诱导形成不同柱形晶体形貌 | 第51-69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3.2.1 样品制备 | 第52-53页 |
3.2.2 剪切实验方法 | 第53页 |
3.2.3 剪切步骤 | 第53-54页 |
3.2.4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 第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7页 |
3.3.1 无预存在球晶条件下静态及剪切温度为155℃时的结晶形态对比 | 第54-56页 |
3.3.2 剪切速率对剪切温度为155℃时结晶形态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3 预剪切温度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4 不同预剪切温度下结晶形态的剪切速率依赖性 | 第60-61页 |
3.3.5 不同剪切温度下结晶形貌本质的揭示 | 第61-64页 |
3.3.6 不同结晶形貌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剪切场诱导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物形成取向晶体形貌的研究 | 第69-87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70-71页 |
4.2.2 PLA/PCL共混物的制备 | 第71页 |
4.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71页 |
4.2.4 流变学测试 | 第71页 |
4.2.5 相差和偏光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6页 |
4.3.1 纯PLA和PLA/PCL共混物的热性能 | 第72-73页 |
4.3.2 纯PLA和PLA/PCL共混物的相形貌 | 第73-74页 |
4.3.3 纯PLA和PLA/PCL共混物的粘弹性行为 | 第74-76页 |
4.3.4 纯PLA和PLA/PCL共混物的静态结晶行为 | 第76-77页 |
4.3.5 剪切速率对纯PLA和PLA/PCL共混物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77-82页 |
4.3.6 剪切温度对PLA/PCL共混物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7 剪切场诱导PLA/PCL共混物取向晶体形貌机理 | 第84-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不同加工转速制备的左旋聚乳酸/右旋聚乳酸/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共混物剪切场下的结晶形貌 | 第87-101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5.2.1 原料与试剂 | 第88页 |
5.2.2 PLLA/PDLA/EGMA共混物的制备 | 第88页 |
5.2.3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 | 第88页 |
5.2.4 流变学测试 | 第88-89页 |
5.2.5 偏光显微镜(POM)观察 | 第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9页 |
5.3.1 不同螺杆转速制备的PLLA/PDLA/EGMA共混物的相形貌 | 第89-90页 |
5.3.2 不同螺杆转速制备的PLLA/PDLA/EGMA共混物的结晶和熔融行为 | 第90-92页 |
5.3.3 不同螺杆转速制备的PLLA/PDLA/EGMA共混物的粘弹性行为 | 第92-94页 |
5.3.4 不同螺杆转速制备的PLLA/PDLA/EGMA共混物的剪切场结晶行为 | 第94-98页 |
5.3.5 不同螺杆转速制备的PLLA/PDLA/EGMA共混物剪切场下不同晶体形貌的形成机理 | 第98-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5页 |
总结及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115-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