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政治、道德与法制论文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序论第9-15页
 一、选题依据第9-10页
 二、选题意义第10页
  (一) 理论意义第10页
  (二) 现实意义第10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四、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3-14页
  (一) 研究方法第13页
  (二) 研究思路第13-14页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一章 孟子与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第15-23页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第15-17页
  一、孟子的生平第15-16页
  二、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第16-17页
 第二节 柏拉图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第17-20页
  一、柏拉图的生平第17-19页
  二、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第19-20页
 第三节 孟子与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之比较第20-23页
  一、两者时代背景的相似之处第20-21页
  二、两者时代背景的不同之处第21-23页
第二章 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第23-32页
 第一节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天人关系”第23-26页
  一、孟子的“天人关系”第23-25页
  二、“天人关系”——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石第25-26页
 第二节 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善的理念”第26-29页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第26-28页
  二、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善的理念”的衍生第28-29页
 第三节 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理论基石之比较第29-32页
  一、天人合一与二重世界的不同世界观第29-30页
  二、情感心理与逻辑推理的不同方法论第30-32页
第三章 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2-50页
 第一节“仁政”与“正义”的学说之源第32-37页
  一、孟子“仁政”学说之源第32-34页
  二、柏拉图“正义”理论衍生第34-35页
  三、“仁政”与“正义”源起之比较第35-37页
 第二节“仁政”与“正义”的理论基础第37-42页
  一、孟子的“性善论”第37-39页
  二、柏拉图的“灵魂说”第39-40页
  三、“性善论”与“灵魂说”的人性之比较第40-42页
 第三节“仁政”与“正义”的学说内涵第42-50页
  一、“仁政”——王道社会之根基第42-44页
  二、“正义”——理想城邦之柱石第44-46页
  三、“仁政”与“正义”的比较第46-50页
第四章 孟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实现方式第50-65页
 第一节 孟子的“王道宗法”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第50-57页
  一、孟子的“王道宗法”第50-52页
  二、柏拉图的“贤人政体”第52-55页
  三、“王道宗法”与“贤人政体”的比较第55-57页
 第二节 孟子的“德主刑辅”与柏拉图的“德法同治”第57-65页
  一、孟子的“德主刑辅”第57-59页
  二、柏拉图的“德法同治”第59-61页
  三、“德主刑辅”与“德法同治”的比较第61-65页
第五章 孟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第65-73页
 第一节 以民为本——社会稳定之取向第65-67页
  一、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科学认识第65页
  二、“以民为本”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第65-67页
 第二节 德法兼治——施政治国之方略第67-68页
  一、对孟子与柏拉图“德法”思想的科学认识第67-68页
  二、“德法兼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第68页
 第三节 公平正义——和谐社会之目标第68-70页
  一、对孟子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科学认识第68-69页
  二、“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第69-70页
 第四节 人才强国——国家发展之关键第70-73页
  一、对孟子与柏拉图“贤才选拔”的科学认识第70-71页
  二、“人才强国”战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第71-73页
结束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后记第78-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审美走向荒野--约翰·缪尔生态审美思想研究
下一篇:人的受动力性与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