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学生论文

学生安全感的寻求与自我发展--基于大学生教育自传文本的分析

中文摘要第6-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53页
    一、选题缘由:公共议题与个体焦虑第16-24页
        (一) 现代教育对个体价值关注的缺失第17-20页
        (二) 现代教育与个体自我的身份焦虑第20-24页
    二、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分第24-41页
        (一) 安全感的相关研究与学生安全感概念界定第24-32页
        (二) "自我"的概念研究与"自我发展"的阶段性第32-35页
        (三) 安全需要与白我发展的相关研巧第35-41页
    三、研究设计第41-50页
        (一)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第41-42页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42-45页
        (三) 研究过程第45-50页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第50-53页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50-51页
        (二) 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第51-53页
第二章 安全感概念结构与相关主题文本的分析框架第53-62页
    一、个体安全感的概念结构第53-59页
        (一) 个体安全感:概念界定的复杂性第53-54页
        (二) 理想的自我成熟状态下个体安全感的变迁第54-57页
        (三) 理想状态下的个体安全感结构第57-59页
    二、教育环境中学生安全感主题自传文本的分析框架第59-62页
        (一) 学生个体安全感的结构第60页
        (二) 学生安全感自传文本的分析框架第60-62页
第三章 现实之教育经历:学生安全感的寻求第62-103页
    一、底端生存:"规训与惩罚"之学校教育环境第63-73页
        (一) 学生视角下的"负面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第63-69页
        (二) 最大理想与最大恐惧:升学与底层徘徊的阶层复制第69-73页
    二、身体层面因素成为学生安全感主题阶段第73-79页
        (一) 外在的体罚与打架等威胁造成的身体伤害第74-77页
        (二) 身体的疾病导致的不安全感第77页
        (三) 对外貌的刻意关注导致的不安全感第77-79页
    三、物质层面因素成为安全感主题阶段第79-85页
        (一) 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第79-81页
        (二) 学习成绩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第81-83页
        (三) 只能是少数人的"成功"第83-85页
    四、关系层面因素成为安全感主题阶段第85-96页
        (一) 师生关系第85-90页
        (二) 重要他人:生生之间的友谊第90-91页
        (三) 自卑感与人际交往第91-93页
        (四) 班级归属感第93-94页
        (五) 体制是一台机器第94-96页
    五、精神或心灵层面的安全感寻求第96-101页
        (一) 胜利者的困惑第96-99页
        (二) 教育生涯给我了什么第99-101页
    六、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四章 相关学科视角下自我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学启示第103-122页
    一、哲学上的审视:自我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第103-106页
        (一) 沙拉汉: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103-104页
        (二) 泰勒:道德空间中自我认同理论第104-106页
    二、心理学中的自我发展阶段研究第106-113页
        (一) 自我发展的阶段理论第106-110页
        (二) 信仰发展阶段理论第110-113页
    三、自我发展的视域转换:从心理学研究转向教育学研究第113-114页
        (一) 自我研究的复杂性第113页
        (二) 自我发展具有阶段性第113-114页
    四、教育学视角下自我发展的人性跃迁理论探索第114-122页
        (一) 教育活动中的人性跃迁理论具体内容第114-116页
        (二) 人性跃迁的与文明永恒价值的引导第116-119页
        (三) 文明永恒价值类型与教育活动第119-122页
第五章 现实之教育经历:学生的自我发展过程第122-153页
    一、前自我中心阶段:自我被动发展与自我唤醒第122-129页
        (一) 自我发展的蒙昧期:种下什么,收获什么第123-125页
        (二) 挫折和反思能打破自我的沉睡状态第125-129页
    二、"自我中心"阶段的自主建构与克服"自我中心"的起步第129-144页
        (一) 通过他人看自己:自我和他人的双螺旋机制第129-136页
        (二)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他人意志和自由选报第136-140页
        (三) 从乐此不疲到有所不为:自我成熟的跨越第140-144页
    三、超越自我中心阶段:寻求自我的包容式发展第144-147页
        (一) 所期待的理想自我是什么第144-145页
        (二) 残缺的墓志铭:我要追求什么第145-147页
    四、自我发展与人性跃迁第147-152页
        (一) 人性的本能:条件反射与经验复制第147-148页
        (二) 人性的跃迁:经验的反思与文明价值的引领第148-149页
        (三) 从人性的弱点到人性的优点:教育的必要性第149-150页
        (四) 人性跃迁的阻滞:一种缺乏文明视野的教育使然第150-152页
    五、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六章 学生安全感寻求与自我发展关系之可能性揭示第153-164页
    一、理论层面:个体安全感和自我发展的可能关系第153-157页
        (一) 个体安全感的寻求和自我的发展是同时进行吗第153-154页
        (二) 个体安全感在自我发展初期的作用第154页
        (三) 自我发展的高级阶段与个体安全感的信仰层面第154-155页
        (四) 安全感与自我的自由第155-157页
    二、教育环境中学生个体安全感与自我发展第157-162页
        (一) 竞争性教育环境阶段:学生安全感寻求的路径第157-158页
        (二) 教育强制的竞争体制下学生的自我发展第158-159页
        (三) 自由的教育环境阶段:学生安全感寻求的路径第159-160页
        (四) 自由教育环境的大学阶段:自我的发展状况第160-162页
    三、本章小结第162-164页
第七章 "安身立命"作为教育目的:安全感与自我发展的双重实现第164-185页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考察第164-173页
        (一) 教育目的形而下特征的当代考察第164-168页
        (二) 教育目的形而上特征的历史考察第168-173页
    二 单一性教育目的之批判与确立教育目的之原则第173-179页
        (一) 偏重教育目的形而下特征之批判第173-174页
        (二) 偏重教育目的形而上特征之批判第174-175页
        (三) 确定终极教育目的之原则第175-179页
    三 安身立命:学生安全感和自我发展的双重实现第179-184页
        (一) "安身立命"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第179-180页
        (二) "身安"的实现:何处所安第180-181页
        (三) "安身"的实现:下学而上达第181-182页
        (四) "立命"的实现:指向个体超越性和文明共同体第182-184页
    四、本章小结第184-185页
第八章 文明共同体:师生关系之本质第185-199页
    一、教育关系:教育自身的核心第185-191页
        (一) 观察教育系统的三个概念工具第185-186页
        (二) 关系与教育关系第186-189页
        (三) 师生关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共同体第189-191页
    二、教育者教育信仰:"师生文明共同体"的内在保障第191-198页
        (一) 对教育活动之文明底色的认同第191-192页
        (二) 对人类文明永恒价值的追求第192-193页
        (三) 对学生成长的关爱第193-195页
        (四) 对自身道德修养的坚持第195-198页
    三、本章小结第198-199页
附录第199-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08页
致谢第208-21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模仿学习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
下一篇:基于ZMET的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及旅游线路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