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桑黄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1.1 桑黄的命名及分类学研究 | 第16页 |
1.1.2 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6-18页 |
1.1.2.1 多糖 | 第16-17页 |
1.1.2.2 黄酮类 | 第17页 |
1.1.2.3 甾体类 | 第17页 |
1.1.2.4 萜类 | 第17-18页 |
1.1.2.5 吡喃酮类 | 第18页 |
1.1.2.6 其他代谢产物 | 第18页 |
1.1.3 桑黄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 | 第18-21页 |
1.1.3.1 抗癌、抗肿瘤活性 | 第18-19页 |
1.1.3.2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9-20页 |
1.1.3.3 抗氧化作用 | 第20页 |
1.1.3.4 保肝、抗肝硬化 | 第20页 |
1.1.3.5 降血糖作用 | 第20页 |
1.1.3.6 抗炎作用 | 第20-21页 |
1.1.3.7 抗血管生产作用 | 第21页 |
1.1.3.8 抗诱变作用 | 第21页 |
1.1.4 桑黄发酵 | 第21-22页 |
1.1.4.1 桑黄的固体发酵 | 第21页 |
1.1.4.2 桑黄液体发酵 | 第21-22页 |
1.1.5 人工栽培 | 第22-23页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不同培养基对桑黄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24-47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1.1 桑黄供试菌株 | 第24页 |
2.2.1.2 仪器 | 第24-25页 |
2.2.1.3 药品 | 第25页 |
2.2.2 培养基 | 第2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3.1 固体培养基优化实验的研究 | 第25页 |
2.2.3.2 液体培养基优化实验的研究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6页 |
2.3.1 桑黄菌丝体固体培养基优化 | 第27-31页 |
2.3.1.1 不同氮源对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1.2 不同碳源对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1.3 不同温度对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1.4 不同pH对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2 桑黄菌丝体液体培养基优化 | 第31-46页 |
2.3.2.1 不同氮源培养基深层发酵过程中对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胞外黄酮的影响 | 第31-34页 |
2.3.2.2 氮源含量对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胞外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4-37页 |
2.3.2.3 不同碳源培养基深层发酵过程中对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7-40页 |
2.3.2.4 碳源含量对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胞外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0-43页 |
2.3.2.5 不同初始pH深层发酵过程中对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胞外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第3章 桑黄菌胞外酶的研究 | 第47-56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2.1.1 供试菌株 | 第47页 |
3.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3.2.1.3 药品 | 第48页 |
3.2.1.4 培养基 | 第48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8-51页 |
3.2.2.1 试剂的制备 | 第48-49页 |
3.2.2.2 菌株的发酵培养 | 第49页 |
3.2.2.3 样品的制备 | 第49页 |
3.2.2.4 滤纸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9页 |
3.2.2.5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9页 |
3.2.2.6 淀粉酶活力测定 | 第49页 |
3.2.2.7 漆酶活力的测定 | 第49-50页 |
3.2.2.8 多酚氧化酶活力测定 | 第50页 |
3.2.2.9 愈创木酚酶活力测定 | 第50页 |
3.2.2.10 还原糖浓度的测定 | 第50页 |
3.2.2.11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3.3.1 不同时期菌丝体干重变化 | 第51页 |
3.3.2 发酵液中滤纸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多酚氧化酶、愈创木酚酶活性变化 | 第51-53页 |
3.3.3 还原糖、蛋白质的浓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4章 桑黄形态及培养特性鉴定研究 | 第56-61页 |
4.1 前言 | 第5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4.2.1 材料 | 第56页 |
4.2.2 仪器与试剂 | 第56-57页 |
4.2.2.1 仪器 | 第56页 |
4.2.2.2 试剂 | 第56-57页 |
4.2.3 黄豆+玉米-葡萄糖培养基 | 第57页 |
4.2.4 试验方法 | 第57页 |
4.2.4.1 菌种分离培养 | 第57页 |
4.2.4.2 菌丝体生长特性观察 | 第57页 |
4.2.4.3 显微镜的观察 | 第57页 |
4.2.4.4 子实体形态观察 | 第57页 |
4.2.4.5 扫描电镜的观察 | 第5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4.3.1 桑黄菌生长特性 | 第57-58页 |
4.3.2 显微形态观察 | 第58-59页 |
4.3.3 子实体形态观察 | 第59-60页 |
4.3.4 扫描电镜的观察 | 第60页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0-61页 |
第5章 基于ITS序列分子的桑黄分子鉴定 | 第61-71页 |
5.1 前言 | 第6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5.2.1 供试菌株 | 第61页 |
5.2.2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5.2.2.1 仪器 | 第61页 |
5.2.2.2 试剂 | 第61-62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62-64页 |
5.2.3.1 桑黄基因组DNA提取 | 第62页 |
5.2.3.2 PCR扩增和产物胶回收 | 第62-63页 |
5.2.3.3 连接反应 | 第63页 |
5.2.3.4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63页 |
5.2.3.5 菌液PCR鉴定阳性克隆 | 第63-64页 |
5.2.3.6 NCBI比对结果 | 第6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5.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4-65页 |
5.3.2 PCR扩增产物 | 第65页 |
5.3.3 ITS片段的DNA序列 | 第65-68页 |
5.3.3.1 ZM1菌株序列 | 第65-66页 |
5.3.3.2 ZM2菌株序列 | 第66页 |
5.3.3.3 ZM3菌株序列 | 第66-67页 |
5.3.3.4 ZM4菌株序列 | 第67-68页 |
5.3.4 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第70-71页 |
第6章 不同树种野生桑黄子实体有效成分及微量元素的研究 | 第71-85页 |
6.1 前言 | 第71-7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6.2.1 材料 | 第72-73页 |
6.2.1.1 供试材料 | 第72页 |
6.2.1.2 培养基 | 第72-73页 |
6.2.2 试验方法 | 第73-76页 |
6.2.2.1 菌种分离 | 第73页 |
6.2.2.2 菌种活化 | 第73页 |
6.2.2.3 菌种的发酵 | 第73页 |
6.2.2.4 样品的制备 | 第73-74页 |
6.2.2.5 野生子实体形态比较 | 第74页 |
6.2.2.6 野生子实体胞内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74页 |
6.2.2.7 野生子实体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74页 |
6.2.2.8 野生子实体胞内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74-75页 |
6.2.2.9 野生子实体胞外黄酮的测定 | 第75页 |
6.2.2.10 微量元素测定 | 第75-76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4页 |
6.3.1 子实体外观形态特征 | 第76-78页 |
6.3.2 不同树种桑黄菌株生物量比较 | 第78-79页 |
6.3.3 不同树种桑黄子实体胞内多糖含量比较 | 第79-80页 |
6.3.4 不同树种桑黄菌株胞外多糖含量的比较 | 第80-81页 |
6.3.5 不同树种桑黄子实体胞内黄酮含量比较 | 第81-82页 |
6.3.6 不同树种桑黄菌株胞外黄酮含量的比较 | 第82-83页 |
6.3.7 不同树种桑黄微量元素测定结果 | 第83-84页 |
6.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