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互联网时代青年的政治认知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3-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3 研究趋势分析第16页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第16-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创新之处第18-19页
2 互联网时代发展与青年政治认知的基本理论第19-29页
    2.1 互联网2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第19-21页
        2.1.1 1994年~1997年互联网技术孵化阶段第19页
        2.1.2 1998年~2009年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第19-20页
        2.1.3 2010年至今互联网实现向社会生活平台的转向第20-21页
    2.2 互联网发展对青年及政治生活的影响第21-24页
        2.2.1 青年的基本特征与上网概况第21-23页
        2.2.2 互联网发展对现代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第23-24页
    2.3 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的基本理论第24-27页
        2.3.1 政治认知的概念界定第24-25页
        2.3.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25-26页
        2.3.3 认知相符理论第26页
        2.3.4 归因理论第26-27页
        2.3.5 图式理论第27页
    2.4 小结第27-29页
3 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第29-55页
    3.1 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调查实施与方法运用第29-31页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方法第29-30页
        3.1.2 调查问卷的实施与统计第30-31页
    3.2 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的情况第31-45页
        3.2.1 青年对政治的认知与关注度第32-35页
        3.2.2 青年对政治制度和大政方针的认知第35-37页
        3.2.3 青年对国家和地方领导人的认知第37-38页
        3.2.4 青年对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认知第38-41页
        3.2.5 青年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认知第41-43页
        3.2.6 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第43-45页
    3.3 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的特点第45-50页
        3.3.1 主导一致性与肤浅模糊性同在第45-47页
        3.3.2 稳定性与变动性交织第47-48页
        3.3.3 主动性与被动性同存第48-49页
        3.3.4 现实性与理想性共生第49-50页
    3.4 互联网时代青年政治认知特点的原因分析第50-54页
        3.4.1 国内外复杂形势对青年政治认知的影响第50-51页
        3.4.2 网络舆论对青年政治认知的影响第51-52页
        3.4.3 社会环境对青年政治认知的影响第52-53页
        3.4.4 家庭环境对青年政治认知的影响第53页
        3.4.5 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政治认知的影响第53-54页
    3.5 小结第54-55页
4 互联网时代提高我国青年政治认知的对策第55-66页
    4.1 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第55-57页
        4.1.1 加强红色网站建设第55-56页
        4.1.2 强化网络时代政治认知的功能意识第56页
        4.1.3 引导青年形成宽松合理的政治交往关系第56-57页
    4.2 提高当代青年的网络素养第57-60页
        4.2.1 网络素养面临的问题第57-58页
        4.2.2 培育青年自觉的网络素养第58-59页
        4.2.3 推进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第59-60页
        4.2.4 建立全社会协同参与网络素养培养的机制第60页
    4.3 创新网络时代政治认知的教育模式第60-63页
        4.3.1 采用暗示方式强化政治教育第61页
        4.3.2 提高青年在网络活动中的政治辨别能力第61-62页
        4.3.3 构建青年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体系第62-63页
    4.4 深化法制建设与监督提高道德自律意识第63-65页
        4.4.1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与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第63-64页
        4.4.2 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的开发应用第64页
        4.4.3 提高青年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第64-65页
    4.5 小结第65-66页
5 结语第66-68页
    5.1 主要结论第66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附录第70-7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博弈论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分担模型研究
下一篇: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优化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