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0-17页 |
1、关于清代慈善组织研究 | 第10-16页 |
2、关于清代浙江慈善组织研究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官方慈善组织 | 第20-50页 |
(一) 养济院 | 第20-29页 |
1、养济院建设概况 | 第20-27页 |
2、养济院的经营实态 | 第27-29页 |
(二) 育婴堂 | 第29-40页 |
1、育婴堂建置概况 | 第29-36页 |
2、育婴堂经营实态 | 第36-40页 |
(三) 栖流所 | 第40-43页 |
1、栖流所建置概况 | 第40-42页 |
2、杭州栖流所 | 第42-43页 |
3、评价 | 第43页 |
(四) 官办慈善组织的衰落 | 第43-48页 |
1、经费困难 | 第44-45页 |
2、经管不善,奸弊百出 | 第45-47页 |
3、战乱冲击 | 第47-48页 |
(五) 小结 | 第48-50页 |
二、从官办到民营——清代浙江普济堂 | 第50-57页 |
(一) 普济堂概况 | 第50-52页 |
(二) 普济堂经营实态 | 第52-55页 |
1、官办普济堂 | 第52页 |
2、民办普济堂 | 第52-55页 |
(三) 小结 | 第55-57页 |
三、民间慈善组织 | 第57-100页 |
(一) 民间慈善组织概况 | 第57-85页 |
1、育婴类 | 第57-64页 |
2、恤嫠类 | 第64-68页 |
3、施棺助葬类 | 第68-78页 |
4、单一救济类 | 第78-82页 |
5、综合性善会善堂 | 第82-85页 |
(二) 民间慈善组织的经营管理 | 第85-90页 |
1、经费来源 | 第85-87页 |
2、管理制度 | 第87-88页 |
3、救济对象和救助方法 | 第88-90页 |
(三) 民间慈善组织的特点 | 第90-94页 |
1、善会善堂形式多样,救济领域广泛,功能齐全,数量巨大 | 第90-91页 |
2、地方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经费充裕 | 第91页 |
3、清代浙江民间慈善组织呈现小社区化发展趋势,救济效果好 | 第91-93页 |
4、民间慈善组织的道德化倾向 | 第93页 |
5、地域发展不平衡 | 第93-94页 |
(四) 民间慈善组织兴盛的原因 | 第94-98页 |
1、经济的发展为民间慈善组织奠定经济基础 | 第94-95页 |
2、人口增长,天灾战乱频繁,需要救济的贫民众多 | 第95-96页 |
3、善书流行,士绅推动 | 第96-97页 |
4、官府的倡导和支持 | 第97-98页 |
(五) 小结 | 第98-100页 |
四、结语——善在官民之间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