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纳米材料的概述 | 第10-11页 |
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 第10页 |
1.1.2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 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纳米材料对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纳米材料对植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 | 第16-22页 |
1.3.1 纳米材料性质的影响 | 第16-20页 |
1.3.2 水环境对纳米材料的毒性影响 | 第20-22页 |
1.4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铁对聚球藻的急性毒性研究及富里酸的调节作用 | 第26-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7-29页 |
2.1.1 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1.2 藻种培养及试验试剂制备 | 第27-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1 暴露实验 | 第29页 |
2.2.2 聚球藻生长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2.4 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5 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2.3.1 聚球藻细胞个数与吸光度值的之间的线性关系 | 第30-31页 |
2.3.2 聚球藻生长情况 | 第31页 |
2.3.3 聚球藻内叶绿素a含量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2.3.4 聚球藻内可溶性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2.3.5 聚球藻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 第33-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纳米氧化铁对聚球藻的氧化应激水平影响及富里酸的调节作用 | 第36-4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1.3 聚球藻的培养 | 第37-3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8-41页 |
3.2.1 暴露实验处理 | 第38页 |
3.2.2 过氧化氢酶(CAT)测定 | 第38-39页 |
3.2.3 过氧化物酶(POD)测定 | 第39-40页 |
3.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3.1 过氧化氢酶(CAT)含量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3.3.2 过氧化物酶(POD)含量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3.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铁对聚球藻的慢性毒性研究 | 第46-5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4.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4.1.3 聚球藻的培养 | 第4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4.2.1 暴露实验处理 | 第47页 |
4.2.2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4.3.1 纳米氧化铁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 | 第48页 |
4.3.2 纳米氧化铁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纳米氧化铁对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4 纳米氧化铁对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5 纳米氧化铁对中性脂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小结 | 第52-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4-56页 |
创新点 | 第56-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